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开放姿态讲好城市故事

城市是多层次的有机生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与情感记忆。当代城市竞争迈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党员干部要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继承和创新城市文化资源,在全球视野下打造独特城市身份标识。

识城市之名,在地理坐标中追溯往昔、探寻今朝。地名是场所的身份标识,既蕴含着地理方位的基本信息,又承载着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伴随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新生的地名和消弭的旧址为数字化治理增添了难度。做好地名文化建设,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树立系统思维,兼顾社会、经济、文化、治理等多重目标,提升地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一方面,要解决好“有地无名”“有名无标”“多地重名”等突出问题,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地理空间的命名、更名“任性而为”;另一方面,发挥好地名传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通过讲述红色地名故事,铭记中国革命历史,用地名文化滋养华夏儿女,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度、力度和广度,让城市在全球文化发展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听城市之音,在方言文化中留住乡愁、凝聚共识。方言依存于社会生活,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听吴侬软语赏江南风雅,话巴蜀之音品川香辣味,唱陕北秦腔观黄河壮阔……方言代表了一隅特色,能唤起乡愁,展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党员干部要练好“方言土语”,既能扑下身子听民意、下沉一线解民忧,也要着眼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用方言架设文化桥梁,让城市文化资本服务于对外开放格局。要激活方言的保护机制和传播路径,加强以方言为载体的谚语、儿歌、地方戏种、曲艺事业的建设;同时,要充分挖掘方言文化的经济价值,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方言能力和熟悉地方文化的语言推广人才,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品城市之味,在人间烟火中留住老饕、展现风味。舌尖之外天地宽,在全球化背景下,饮食文化成为展现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名片。民以食为天,酸甜苦辣咸在粥粉面饭中讲述饮食文化交融发展的故事。山野海味,取之自然,五味之用,因食而异,滑烧清炖、腊熏煨蒸、切批斩剁,取法乎上,各有千秋。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激发创造思维,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大食物观”为引领,让美食带路,为城市发展搭建更多友好合作的平台。一方面,要在城市建构多层级的美食生态空间,接纳全球连锁的餐饮企业,包容八方菜系的同时,留住老饕钟爱的本地小馆;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化传播渠道,整合大众媒体平台和自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式烹饪技法、饮食礼俗、家国共同体理念融进美食叙事中,逐渐建立起不同文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用温暖的食物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

(杭州市双浦镇人民政府 孙艺菡)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