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 让新生活前景可期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以文赋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让乡村文化新生活前景可期。

以文惠民,唤醒乡村文化自信主体性。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文化自信构建中内驱力和感召力的核心来源。要始终坚持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乡村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完善硬件条件、规范服务内容、明确开放时间,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旅活动,通过文化“下乡”,把文化的“源头活水”流进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演绎文化为民的时代新气象,发挥文化文艺活动引领思想、激励精神的作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人,丰富乡村文化自信地域性。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是乡村历史的见证,秉承着乡村特有的气质,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要在厚重历史底蕴中解码地域文化、村史传承,挖掘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寻访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挖掘并激活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以文赋能,构筑乡村文化自信现代性。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只有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才能兼容并蓄,提升自己。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乡村的优秀文化,借鉴城市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吸收国外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优化乡村文化内涵。同时要促进乡村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乡村文化业态,加强乡村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经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推乡村文化生活共建共享共治,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迈进。

(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 张开墨)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