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2023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峰会——第九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峰会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企业智库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国家治理杂志社、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网承办,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提供课题支持。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出席并致辞,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出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等在开幕式上发言。
王勇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国资国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头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峰会论坛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商学研企各界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高峰对话、平行论坛等环节深度阐述观点,为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院长黄乐出席高峰论坛,并作题为《把握国企“三资”盘活机遇,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把握国企“三资”盘活机遇,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们,大家上午好!
在整个国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应该如何构建国企发展新动能,我想从社会观察角度给大家汇报一下。
首先国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政策风口和三个红利(产城红利、资管红利、资本红利)。
在政策风口这里,央企考核体系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将“净利润”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能够很清晰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换言之,一个国有企业1个亿的资产创造1000万的利润和10个亿的资产创造1000万的利润,其质量、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
很多地方城市在优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导入新兴产业,需要带来产业增量,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也把我们的保障房和城中村联系在一起。很多国企的长项是基础设施开发,同时,一些软性能力,比如招商、城市运营,未来的资本运作,未来也是很重要的。这对资产盘活,实际上对资产运营和资本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用资本思维看待资产,用增量的思维看待存量的价值,在这里资产盘活很重要。中央持续发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释放经济价值,存量盘活步入快车道,政策导向逐步规范化、落地化。明源云响应政策,积极推动30余个地市开展国资大讲堂,覆盖国改、资产、产业、数字化等专题领域。
在资产盘活方面,政策靴子落地,公募REITs获批和上市常态化,进入“加速跑”阶段。公募REITs在中国发展相对比较短,目前看到还是以开发销售为主的逻辑。从开发为主的逻辑到未来以资产管理为主的逻辑,这是中国当前从增量到存量转化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从不动产的赛道角度,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思路在哪里?我认为应全面构建不动产赛道涉建、涉房、涉产、涉资等四大核心方向,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
涉建要关注绿色低碳、智能化建设,比如大的片区建设。
涉房要关注房屋交易和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维度,国常会部署,稳步推动城中村改造,“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措施并举。对标新加坡、英、日、美等全球成熟经验,以及北上广深等更新模式,聚焦城市更新业务痛点,探索中国城市焕新之道。
涉产要关注生态运营、产业招商、产业孵化。未来一些有能力的企业非常看重生态。他们入园不是奔着土地和优惠,而是奔着未来入园之后生意能不能做得更好。很多科技创新、投资、孵化都需要国有企业,甚至需要政府成立产业基金共同培育,这一块国有企业比其他主体更有优势。
涉资要关注资产运营、城市服务。资产运营要用好两个工具:一个是金融创新和资产化工具,一个是科技赋能工具。如果把资产管理能力做好,园区有现金流,原来需要重资产投入的产业园区,没有办法投入的,现在可以实现投入,这对当地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赛道。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不管是产业、保障房、资产管理,还是科技创新孵化,在全链条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三资”逻辑,从“资源、资产、资金”全局出发,推动国有资产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价值放大”的全周期管理。
最后,我想做一个小结,国有企业需聚焦“管资本”,提升“投融管退”核心能力,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打造“四资联动”(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来打通融资管理闭环,让国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