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牢牢把握“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四个重大转变”和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断,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四个重大转变”是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性实践要求。“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在自觉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客观规律 经验总结 理论概括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四个重大转变”,即:“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同时指出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断立意高远,精辟精准,内涵深刻,意蕴深远,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又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精辟理论概括,“四个重大转变”是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论,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

“四个重大转变”是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然界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必须在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中进行。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规律论的基本原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科学性、客观性、人文性、实效性的根本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如果说人们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它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1]人类在实践中只有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目的,无视或忽视客观规律,则必然会走向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境地。在人类和自然界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中,人类作为理性动物,虽然具有很大的能动性,但是,与人的能动性相对应的则是人的受动性,即人的能动性再大,都要受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自身生理规律等多方面的制约。自然界不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不可能任意地为自然界立法。人类始终处于自然界之中并始终要依靠自然界才能存活和发展,人类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必须是始终要以一种谦恭的姿态、敬畏的心理、友好的态度与自然界相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只有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2],才能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四个重大转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告别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摒弃不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纠正只是被动应对而不主动作为的行为,摆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实现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角色定位,达到将注重实践探索和自觉运用生态文明科学理论指导相结合的目的,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出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办事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的经验就在于,自觉地遵循了按照生态系统固有的内在联系这一客观规律予以系统治理的方略,以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实事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政治站位,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入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把握客观世界在普遍联系中辩证运动的发展规律,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决不能各管一摊,而是要进行整体、全面、系统的治理和保护,从而做到了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推动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注重将遵循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马克思关于“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3]的思想,坚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地球一村,人类一命”的新格局,生态无国界,病毒无签证,这一新的特点和由此形成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起大国应尽责任、展现大国使命担当,从而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根本保障,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五个重大关系”是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即必须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是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继续卓有成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从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高度揭示了要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准则。

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优质增长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相得益彰、协调共进的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是,两者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绝对对立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可以促进两者形成相辅相成、互馈互益的统一关系。要确立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水平保护为重要前提条件的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又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保护。实践反复证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环境问题与发展方式紧密关联。只有自觉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有效降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高度依赖,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方式、新形态,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活力和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双赢共进。

正确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局部性和系统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治理规律

生态环境问题决不是一天或两天形成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决不是一天或两天时间就能完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通过以问题点再到问题群的方式出现的,经过了一个从不断积累到质态变化的发展阶段。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阶段性治理是集中全力解决一些问题点,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规律推进系统性治理,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绿色发展体系,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治理是根本,必须着眼于全局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坚持大局观、系统观,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将治标和治本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局部着手和全局着眼,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将当前集中解决的生态矛盾和长远将要实现的目标愿景紧密地衔接起来,以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突破带动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体现了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精致、高度严密、高度复杂性能的生命有机体,以其自身强大的抗干扰和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韧性生生不息地演变和发展着,展示出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人类作为宇宙之精华和万物之灵长,有着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能动性。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推动着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再进入到工业文明,充分体现出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巨大力量。人类有足够的力量破坏自然界,但在人类的生态理性觉醒后,也会有足够的力量构建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觉地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环境安全的根本举措。一方面,要秉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充分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机理和客观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思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另一方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生态文明建设关联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人都是参与者,没有局外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构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力量,以善作敢为的勇气和胆量,积极探索出最佳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体现了法治和德治、内因和外因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中双向互动、双向发力的客观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4]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加强法治、制度的执行力建设,以充分发挥法治、制度规约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伦理道德和良性良知影响着人们对于制度的敬畏和遵循。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生态文化自觉,使制度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要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促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广泛流行的社会文化,推动人们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只有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建设,促使每个人都自觉地行动起来,牢固地确立人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理念,就能在行动上自觉地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从而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将诚实守信和独立自主紧密结合起来办事的客观规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推进,以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大踏步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双碳”承诺,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必须坚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体现出大国应有的公信力。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在国际社会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迫切需要”阐明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6]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又要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扰,坚持独立自主和自主行动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握好节奏和行动步伐,决不能通过“碳冲锋”“碳运动”“碳突击”等主观主义、盲目蛮干的方式,打乱自己的发展计划,影响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而要将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完成“双碳”工作目标。

从规律论视角领悟“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方法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和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原创性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规律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始终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中加强美丽中国建设,以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更高台阶,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方法论价值。

规律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理论,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要始终面对的两大关系,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要达到这两大和谐,必须按照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7]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一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和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论述,是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论,科学论述了如何在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法、转变角色定位、转变实践范式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效性提升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如何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顺利化解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矛盾、局部性和全局性的矛盾、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矛盾、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矛盾、“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矛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辉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智慧。

从“摸着石头过河”感性经验式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进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由此形成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出现了遵循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可喜成就。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四个重大转变”的精辟概括,层层连接、环环紧扣,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创新、观念更新、角色定位、理论指导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系统性治理、主动性作为、全球性视野、理论性指导等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变,突出说明这四个重大转变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必然性结果就建立在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四个重大转变”既是经验总结,也是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按照客观办事的一种重大提醒,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固有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性治理,必须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的客观规律发挥好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的作用,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增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的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一种总体性实践要求,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深厚意蕴。“五个重大关系”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中五大矛盾如何协调平衡问题的科学论述,阐述了只有从五大矛盾的内在规律出发,才能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顺利化解这些复杂矛盾。“五个重大关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学理性和实践性问题。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问题,关涉如何实现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协调平衡问题,要求坚决摒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错误做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双向共赢;正确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关涉如何实现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协调平衡问题,要求坚决摒弃将局部和全局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实现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双向推进;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关涉自然力和人工力的协调平衡问题,要求坚决摒弃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各执一端的错误做法,实现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双向并举;正确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关涉法律制度和内心自觉的协调平衡问题,要求坚决摒弃将法治和德治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实现法治和德治的双向发力;正确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关涉信守诺言和独立自主的协调平衡问题,要求坚决摒弃言行不一和受他人左右的错误做法,实现承诺兑现和自主行动的双向落实。

总之,从规律论视角领悟“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方法论价值,我们能提高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心,摆正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自觉地协调好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局部价值和全局价值的关系、近期价值和长远价值的关系、代内价值和代际价值的关系、民族本土价值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自觉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本文系“以党建工作成效引领苏州轨道集团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和2023年度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第一批重点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内涵和江苏新实践”(项目编号:2023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2]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4页。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71-372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