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 正文

【原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还有多远?

——第九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系列专家文章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大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更是治理市场的稳定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市场重要主体,是保障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只有以大批高质量的国有企业作支撑,才能更好地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建设高质量国有企业,中国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国有企业高质量标准是什么?

衡量国有企业是否高质量,需要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高质量的时代变化。

做大“规模”,是国有企业高质量的底座。“产值”和“营收”是衡量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质量国有企业规模上的指标。国有企业不管属性如何,它首先是“企业”,创造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天职,没有一定规模、不能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国有“企业”不可能高质量,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盈利能力,在赢者通吃的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但凡高质量的世界一流企业,其底层特征就是要规模大、产值高,是世界级的“巨无霸”,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被别的企业吞并、兼并,没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规模,就无法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当然就称不上“高质量”。

创造“标准”,是国有企业高质量的成色。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引领羊,不但要有巨大的创造产值和利润的能力,更要有强大的创造“标准”和“规则”的“贡献能力”。国有企业要为行业和领域贡献为大家所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具有掌控“标准”和“规则”的能力,占领行业和产品的制高点。

抗击“风险”,是国有企业高质量的内涵。以强大的“韧性”和“耐力”为核心内容的“抗风险能力”,是最能展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在变局加剧、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缺乏韧性和耐力,就无法应对数字化时代出现的威胁企业自身生存的各种风险,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的高质量,不但具有提前预知各种风险出现、防患于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保障自身市场不堵塞、供应链不断裂、产业链安全稳定,风险过后能够很快恢复、快速循环,真正体现出国有企业高质量的“韧性”特质。

引领“创新”,是国有企业高质量的特质。“创新”是国有企业的生存法则,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以“原始创新”和“有效专利”为核心内容的“引领趋势能力”是国有企业的特质。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数字等创新资源优势,不仅是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顺应潮流,引领“趋势”发展的指示器。尤其是在“趋势”大于“优势”的今天,国有企业具有把准世界潮流、抢占时代先机、掌握企业生命线的所有条件,能够在引领“趋势”的科技领域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产生专利的能力。高质量的国有企业一定是行业领头的标杆和旗手,是能够一呼百应的趋势引领者,而不是跟班和追随者。

怎样建设高质量国有企业?

中国国有企业自融入全球化潮流后,就瞄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与世界上那些老牌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当面打擂,历经精心培育,持续打造,成绩斐然,涌现了一批敢于和世界一流企业亮剑叫板的高质量国有企业,一大批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的打压下,仍然能够在无比开阔的智能世界中、国际赛道上大步迈进。中国国有企业在强手如林、群雄逐鹿的鏖战中,崛起为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自主创新,瞄准行业发展的前端和尖端,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基建、新医药,锻造出自身核心竞争力,化危为机,奋起直追,向世界一流企业冲击,打造出自身的高新科技、高端制造、高端芯片,冲破美国对中国企业设下的“十面埋伏”,在新赛道上与世界上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与较量。

中国国有企业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下列方面进一步作出自身的努力:

一是提升标准贡献能力。俗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意识和标准意识大幅增强,改变了传统的在标准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失语、缺位状态。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国有企业离高质量所应有的标准贡献力要求还有距离,能够真正成为行业标准和规则贡献者的高质量国有企业还为数不多。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中,仍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制定的国际标准占统治地位,中国国有企业整体上离高质量的标准贡献力差距还任重道远。因此,中国国有企业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及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鼓励标准化专家和承担有转标要求的科研项目人员,参与并承担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各类标准的制定,扩大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提升利润创造能力。尽管中国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效率与效益上与世界上那些大型跨国公司还存在巨大差距,净资产利润率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一流企业,在人均净利润方面也远低于世界500强。盈利能力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塑造国际品牌、延展中国国有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条,改造中国国有企业的低端锁定和循环局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利润创造能力,成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是补齐核心技术短板。中国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是尚未牢牢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光刻机、光刻胶、芯片、操作系统、精密仪器、高端医药等诸多领域仍然受制于人。在精密半导体、高端机床、火箭、大飞机、发动机等尖端领域,虽然部分零件实现了国产,但生产零件的设备却仍然依赖进口被“卡脖子”。随着中国国有企业迈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美欧国家的焦虑与猜忌也越来越严重,大批国有企业被美国以泛化的国家安全为由列入制裁名单,基于核心技术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打压进一步加剧。国有企业唯有牢牢把握市场配置主抓手、打造科技创新源动力,大力实施“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依托“从1到100”的迭代性创新,增强内生动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成为迈向高质量的关键。

四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赋予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具有勇立潮头、开风气之先的精神和勇气,勇担社会责任,以独到眼光,找准机会、把握行业趋势,通过原始创新技术,推动本行业全球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时代发展趋势、占领行业发展国际话语权的“领头羊”,以实力彰显国有企业“国之大者”地位。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任伍

1103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