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大力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

摘 要: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人才链的构建可以激活创新链,推动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但在现实中,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在人才引进、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生态构建、国际化人才管理和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都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此,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要加强协作和创新,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营造公平向上的环境,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人才链 产学研合作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性日益增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大至宇宙规律,小至微观粒子,都涉及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议题,医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对加快科技创新、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出了迫切要求。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是培养优秀人才,孵化科技活动,抢抓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先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的是,人才链的构建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破除很多难题和阻碍。

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的难题

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难:渠道、条件、程序是关键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在全球范围内的“抢人大战”中还不具备显著优势,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第一,渠道单一是当前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较多的人才引进信息主要通过官方网站、人才机构、专场招聘会等渠道发布,海外人才引进信息则主要通过海外人才联络处来发布。信息零散、渠道较少、资源共享受阻,使得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需求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第二,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阻碍重重。人才引进是搞活用人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在现实中,高层次技术人才被单位、部门、地方“捆绑”的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引进经常受阻。特别地,受地区发展条件等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人才引进方面的马太效应较为严重。第三,程序繁琐也是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面临的一个难题。当前人才引进程序大多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和审核,时间长、流程复杂、成本高,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高技术技能人才流失。

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难:培养、使用、评价是关键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却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第一,虽然国家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推行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但由于培养机制尚不健全,课程设置也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使得创新人才培养难以为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第二,对于人才使用,一些企业或组织还没有彻底改变“重管理、轻技能”的观念,少数部门对高技能人才使用效率偏低,高技术技能人才常常面临知识得不到共享、成果得不到推广、个人才华无法施展、个人发展长期受限的困境,由此科学用人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目前科技行业领域缺乏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和不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公正和不权威的评价结果,以及评价结果反馈利用繁琐复杂、虎头蛇尾等问题也阻碍着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产学研合作生态难:机制、产权归属、投入是关键

产学研合作生态的建立有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学术界与业界的联动合作既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成果向实际应用场景的转化,也为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了交流和成长的平台。然而,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不同成员的利益诉求不同,协同合作经常面临一些阻碍,影响了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传播。

第一,产学研合作机制仍不完善。产学研各自运行机制不尽相同,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形式来共同推进合作项目,既有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合作成果也难以转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第二,知识产权的归属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产学研合作经常会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转化,实践中,因研发成果权属不清引发的原始权属、职务成果与后续改进等知识产权争议屡见不鲜,影响了产学研各方合作交流,阻碍了科技创新。第三,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立与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当前主要依靠政府筹措资金的融资模式还不足以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推进,加上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差异较大,人才流失问题和人才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合作关系和合作绩效经常达不到预期。

国际化技术人才管理和服务难:体系、服务、资源是关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技术人才来中国工作和生活。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化技术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

第一,缺乏有效的国际化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很多企业的部门机构、运行体系、人事管理还比较落后,缺乏国际化眼光和创新创造理念,也没有掌握胜任力模型、综合评价中心等专业工具,难以对国际化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进行系统盘点和测评,也不能对国际化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指导,国际化技术人才的作用自然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第二,现有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国际化人才服务机构、多语种服务人员、跨文化交流专家等资源供给不足;缺乏一些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创新性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必要的人文关怀与行动支持,包括法律保护、教育培训、社交交流等也有欠缺,不利于国际化技术人才快速融入、干事创业。

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难:资源投入、技能培训、市场需求是关键

当前,我国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技术技能教育资源不足、技能培训质量不高、技能人才培育供求脱节的问题。

第一,社会认可度不高。广大人民群众“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技术技能学习持不认可的态度,适龄学生对技术技能职业选择意愿不强。第二,技术技能教育资源不足。例如,很多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理论课老师居多,专业课教师过少,高技能教师更是不足;再如,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和较高的投入,而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等普遍不足,限制了广大农村地区适龄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第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以理论为主,过分强调应试、论文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些职业院校即使设置了专门的实训课程,但在现实中或是变相压缩实训时间,或是完全任凭学生自学,更有甚者以实训为由将学生派遣到用人单位实习并从中牟利。第四,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够灵活,与业界发展存在一定的信息差,较难满足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同时,技能更新缓慢,不能从区域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特色等角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技能培育、实习实训、专业技能提升等,使得高技能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的路径

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人才链的构建可以激活创新链,推动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使我国科技创新进展取得新的突破。人才链的构建涉及多个关键环节,需要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协作和创新,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环境和平台,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的交流、合作、共享。

全方位人才引进:拓展渠道、打通壁垒、优化服务

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当于为科技创新过程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待遇、利好的政策、完善的服务等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渠道。除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强交流、建立合作之外,企业或组织还可以通过自建人才库、内部培养、职业博览会、人才计划等渠道引育优质技术人才。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进政策,创新高技术人才选聘模式,提高引进渠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二,加快推动区域高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落地,打通高技术人才跨区域引进壁垒,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通过推出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强化区域文化建设与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吸引力。第三,推动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流程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简化流程,减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和准确度。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为高技术技能人才有序流动、创新创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高质量的服务。

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

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需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等关键环节发力,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

第一,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力度、培养体系、培养方式,对不同成长期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分类施策,分类评价,分类支持,分类服务,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政府、企业和高校都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共同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营造公平向上的环境。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立足当前工作需要和事业长远需要,不断开拓选人用人视野,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坚决防止“以人画像”“以人定岗”。同时,明确岗位设置、基本要求、选拔程序,岗位设置向专业人才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建立科学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向高技术技能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首要是“破四唯”和“立新标”,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旧有评价机制,树立唯实绩、唯能力、唯贡献、唯作为的正确导向,并加快构建符合不同方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科技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符合条件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适当放宽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降低学历要求。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合作、产权分配、多元融资

教育、科研、产业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建立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机构,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注重合作模式创新以及合作范围拓展,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是激发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为保护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应充分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推动建立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决策机制,确保不损害任何一方的权益,从根本上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建立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的多元融资体系。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多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除了要用好政府的专项拨款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外,也可以对产学研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研发设备和相关资源,降低研发成本,还可以探索与其它机构进行合作,争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的支持。

全球视野下的人才链构建:外引内育、加强合作、优化服务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必然要求加强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引育,为建设科技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加强国际化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际化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要“两手抓”,一手抓“外引”,一手抓“内育”。展开来说,既要通过项目共建、技术交流、兼职服务、一站式海外人才服务站等方式和渠道,柔性引进国外创新创造人才,也要构建国际化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政、校、行、企”协同合力,不断完善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加强与境外院校、政府、机构的交流合作。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要借助与境外院校、政府、机构沟通交流的契机,与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加大向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推荐优秀技术人才实习实训的力度,共建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来华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步。第三,优化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管理和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取决于政策环境、产业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人力资源服务等综合性生态因素。为此,要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招聘与选拔体系,为国际化高技术人才提供更加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当然,除了薪酬福利等“硬保障”,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医疗、教育、就业等配套服务也不可或缺。

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现代职教、多元协同、资源共享

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育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生态,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为职校师生在就业、升学、晋升及工资福利等方面创造公平环境;统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及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在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和实训基地、深化“三教”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下功夫;抢抓数字化机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教学变革的内生力量,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支撑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第二,探索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主体、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互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院校间、校企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建产学研机构、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实验室以及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多种形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科技成果孵化与技术转移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并以“定向”“订单”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行业产业急需人才,保证高校专业培养、学生就业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第三,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联合办学,改善乡村职教办学条件,加强县城职教队伍建设,将科普工作进一步下沉到城乡基础教育中去,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何宪、李志刚等:《“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性地位”笔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2]蔡秀萍、吴江:《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化人才支撑》,《中国人才》,2022年第11期。

[3]徐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逻辑脉络、关键挑战与实现策略》,《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1期。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