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党和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政治力、组织力、服务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最广泛群众的民生福祉。然而部分地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屡禁不止,让基层干部费时又费力,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文山会海”“微信通知”“资料台账”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与提升,在为基层减负上要紧扣“实在”“实际”“实效”,让基层减负实之又实。
聚焦实在,于“短小精悍”中挤出干事时间。为了推动工作落实,层层压实责任,逐渐衍生出“开会即落实”“发文及部署”的怪象,最后使得基层干部在云里雾里中艰难完成工作。少部分村庄,“开会”可谓是广大村干部的“心头病”,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明明打个电话、发个群通知就能说清楚的也要开会,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怨声载道。因此在开会、发文上要慎之又慎,不用开的坚决不开,没必要发的坚决不发,并在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村庄发展规划、矛盾排查处理、提高群众收入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立足实际,于“实事求是”中明确干事方向。为基层减负不可制度一建了之、文件一发了之,这是典型的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在传达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上级部门要多调研、多思考,立足当地实际,做到实事求是,而非“复制粘贴”政策文件、胡乱添加“空中楼阁”。在“耕地图斑核查整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部分干部在经过培训后,便将任务安排下去,然后坐在办公室里“张口要材料、伸手要数据”,然而实际情况、具体情况错综复杂,培训不可能面面俱到,基层干部便只能自我摸索、到处乱撞,既消磨基层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又造成了工作的低效率。要多下基层、多到一线指导,及时回应、解决基层的难点、堵点,帮助基层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明确干事的方向,学好用好“实事求是”“联系群众”两大法宝,推动工作高效率完成。
注重实效,于“见行见效”中激发干事动力。“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在考核评估、巡视巡察时要多注重实绩实效,不可唯台账论、唯报告论,要深入群众,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建议,群众作为切身经历者、利益直接者,最有发言权。在为基层减负时要注重“当下改”和“长久立”的统一,不能让顽瘴痼疾只是隐身不是彻底铲除、只是变异不是真正消失。坚决杜绝“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要继承好运用好“基层减负年”的好经验好做法,列出减负清单、建立好常效长效机制,不断提振基层干部披坚执锐、勇毅前行的精气神。(临翔区融媒体中心 王宪 史媛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