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人才是强国之本、圆梦之基。一项项“卡脖子”难题的突破,需要更多的战略型人才茁壮成长,早日“挑大梁”“当主角”。
涵养“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光刻机、轴承钢、航空轮胎、航空发动机……这些事关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高新科技,没有“所持”“所忍”,没有匠心、没有情怀,是攻克不了的。“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都将“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的情怀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优秀品质,咬定科研目标不放松,淡名利、甘奉献、勇创新,立志建新功、立新业。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厚植“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成长沃土。“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人才如种子,是未来、是希望,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要想让人才“直上九万里”,应围绕如何让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谋篇布局。要在“真金白银”集聚人才、“真情实意”感召人才上持续发力,赋予科研人才更多自主权限,搭建更高标准的实验室、工作站、研发中心,“一人一策”解决科研人才后顾之忧的“关键小事”,让人才以“当家人”的姿态放开手脚干事创业。
开创“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科创场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才是最美的论文。要围绕“论文能不能够写在大地上”做文章,创新科研成果更多应用场景,提升融资、咨询、培训、场所“一揽子”服务水平,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研以致用更便捷、更高效,让更多的“天工”“人巧”落地生“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市场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机制,人才干得好不好,用实绩来说话;成果应用得好不好,让市场来检验,真正把利国利民的好成果、真技术,筛选出来、利用起来。将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与人才绩效奖励、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举荐”相挂钩,鼓励引导更多战略型、创新型领军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竞相奔腾。(作者:何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