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善用辩证思维是搞好调查研究的金钥匙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与调查研究这个重要传家宝密切相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调查研究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工作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辩证思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破解工作难题、改进思路举措、提高工作质量。

在“大”与“小”的辩证中把方向、找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遵循。在调查研究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既不可大而化之、一概而论,更不能管中窥豹、坐井观天。要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深入细致地到一线察实情、知实事,做到于细小处调查,放大局中研究。要向上看,一方面,要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把握战略的“大”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接准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天线”。同时更要向下走,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拜群众为师使我们党取得了一次次伟大的成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沉入基层“小”视野,把基层一线作为调查研究的主战场,踩足“地气”,从基层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在“正”与“反”的辩证中听真话、解难题。在调查研究中,既要听取正面意见,也要听取反面意见;既要到好的地方汲取正面营养,更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发现问题。一方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就是对工作过程进行回顾和复盘,总结“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可以提升改进的”,通过调研总结发现规律、获得启示,从而不断复制、丰富和发展好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更要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研究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只“戴一副眼镜”去调查。其实,对于一些特殊问题,往往反向思考,会有惊人的发现、意外的收获。要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听群众的“牢骚话”,从“牢骚话”中悟懂群众的真诉求,从而分析出细节工作中的堵点、薄弱点。然而要想听到反对意见、听到真心话,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到基层调研,要听到“反对”意见,从与群众谈话中获得真实情况,就要学会“换条板凳坐坐”,当群众的倾听者,将语言体系、思维体系、行动体系切换为群众频道,与群众打成一片,以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以闻过则喜的心态听取“逆耳言”,方能寻得解决问题的“苦口良药”。

在“时”与“势”的辩证中科学决策、精准决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每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客观矛盾,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不同的变化趋势,看到当前存在的风险挑战,以及风险挑战背后的新动能新机遇。要将科学、精准的要求贯穿调查、研究两个阶段,乘势而上、审势而行,为工作中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重要依据。一方面,要精准审“时”。通过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面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阔视野及研判能力,对各类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当前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地掌握、识别,了解“是什么”“怎么样”。另一方面,要正确度“势”。“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要运用好调查研究的交换、比较、反复这三种重要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变化趋势,得出规律性认识。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回答出“为什么”“怎么办”,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将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契合自身实际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工作成效。

在“破”与“立”的辩证中树新风、建新功。“破字当头、破而后立。”一方面,要通过调研式监督,精准传导责任压力,发挥监督治理效能。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要压实监督责任,聚焦廉政风险高的部门、岗位,有针对性地“迈开步子”深入一线查摆问题,围绕社会发展大局、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方面广泛开展调研式监督,深挖问题根源,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另一方面,要将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监督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立稳清廉之风、培育实干之态。把调查研究与检视整改、推动发展贯通起来,坚持边调查、边研究、边检视、边整改,把干部作风提升贯穿调查研究始终,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真正把调查研究落在解决问题、求实效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作风的新变化。(作者:徐溶秀)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