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价值旨归,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

理论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物质世界的极大富裕,也要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中,精神文化具有支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就是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围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习近平曾指出:“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在理论上,提出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核心、构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夯实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根基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在实践上,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中国梦”引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补足中国人的精神之“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构筑中国人的精神之“柱”;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两个结合”,扎牢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以强化中国精神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国人的精神之“魂”;以推动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建设,夯实中国人的精神之“基”,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历史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灿烂辉煌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能动作用,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革命精神力量,创造人民精神生活“站起来”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要任务转变为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形成强大精神动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体现中国人民精神上“站起来”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裕,人民也在精神上逐渐“富起来”。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到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第二百年新征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上,人民对高层次精神追求、多元化文化需求、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凸显,人民对精神上“强起来”的需要愈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表现为高质量的美好物质追求,也是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又会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加需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价值旨归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今天,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我们党就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式现代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多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说,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我们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践行解决人民所盼、人民所需的实践进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百年始终如一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还需要创造更多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成果,将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坚持不懈的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俊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