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应邀参加“中国邻里互助智慧健康养老大会”。会前,会务组给我发来很多邻里互助养老资料,刚才观看了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邻里互助医养结合模式”专题片,随后又聆听了三位专家关于邻里互助养老等方面的演讲,让我从中了解到,这些年来烟台探索的“邻里互助圈大家庭”养老经验,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上下多方面的称赞。我认为,其创新实践具有理论研究、新闻宣传、运用推广三大价值,值得挖掘、总结与发扬。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面临三大问题
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2.64亿人。据权威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道现实难题。当前,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空巢综合症”损害老年人健康与幸福,老人群体不良社会问题频发。孤独寂寞、情感无靠、情绪沮丧是半数以上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一旦遭受挫折打击或遇到严重困境,容易发生抑郁、愤世、厌世等负面情绪,这是导致老人自杀率和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犯罪老人七成左右都有独居空巢类家庭背景。
第二,高龄空巢老人行动与认知受限,老人生活出现许多障碍。首先,购物困难,筛选能力弱、鉴别能力差;其次,提拿东西、洗衣做饭等成为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再次,生活中遇到急难事,不知向谁求助,或者无能力求助,以致有些单身老人在家死亡多日甚至数月才被发现的案例频有发生。
第三,高龄空巢老人医疗常识不足,有病“拖”医、不医、乱医情况严重。因为行动不方便或者不舍得花钱,将小病延误成大病,大病延误致残甚至死亡。还有很多老人识别力和记忆力严重衰退,吃错药、忘吃药或重复吃药事情经常发生。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2017年,山东烟台等地推出的“五有养老”邻里互助养老模式,有效解决了空巢家庭养老困境。
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具有三大成效
“五有养老”邻里互助养老,即:“有人”养老、“有乐”养老、“有医”养老、“有安”养老、“有钱”养老,以爱行礼运互助平台为纽带,充分发挥街坊邻居互助作用和医康养商机构联盟作用,将多个空巢小家庭组合为“邻里互助圈大家庭”,为老人提供探访问安、陪伴聊天、随手家务、应急帮扶、陪医送药、协助护理的免费人力照护,并辅助智能陪伴机器人等自费智能服务。其主要实践与成效是:
一、构建邻里互助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实现邻里互助养老智慧化和产业化。邻里互助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就是用产业模式和互联网技术,汇聚居民闲暇时间和医康养商机构服务,创建邻里志愿互助养老生态,为老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二、采用高效率低成本邻里互助组织机制,快速形成邻里互助规模。一是“邻里互助圈大家庭”以老年志愿者为互助主体,聚集志愿者数量大、成本低。“五有养老”模式本质是抱团养老,以老人互助共乐为基本特征,大家比较容易认同和加入“邻里互助圈大家庭”。二是邻里互助自主自治,运行规范有序,村庄社区容易形成规模化邻里互助。“邻里互助圈大家庭”是居民自治的互助养老载体,属于多家庭组合式的微型社区社会组织,自成体系、自发互助、自主管理。
三、建设邻里互助风控机制,有效降低潜在风险。一是“邻里互助圈大家庭”基本规则是志愿服务不求回报。二是“邻里互助圈大家庭”按照《会员公约》《帮扶协议》《安全防护指导规则》等基本制度运行,预先防范意外伤害。三是“邻里互助圈大家庭”用闲暇时间“入股”获得平台资产和社会资源,无需投资即可产生收益,避免了互助志愿者的资金风险。四是“邻里互助圈大家庭”采用实名制,并且是邻居熟人模式,在村庄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监督下运行,成效明显。
邻里互助在社区治理中三个特点
据了解,山东省邻里互助养老模式起源于烟台市的芝罘区和莱州市,已经运行五年半时间,既能大幅节省政府财政资金,又能显著改善居家养老环境,从而实现大兴互助民风、减轻国家负担、减轻子女压力的目的,成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共治的有效模式。邻里互助养老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呈现连锁化和规模化,为养老节省大量资金。据介绍,烟台市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邻里互助养老。芝罘区、莱州市、海阳市等7个区市72个村庄社区,共建设230个“邻里互助圈大家庭”,互助志愿者免费帮扶受助人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累计67710人次,118887小时。按零星钟点工15元/小时标准折算,互助志愿者为受助人和社区公益付出的劳动价值为178万元,相当于为村庄社区节省了178万元资金。
第二,改善高龄空巢老人养老环境。在开展邻里互助养老的社区,庞大的志愿者团队形成了“一老多人帮,一呼随时助”的互助格局,所实施的“探访问安、陪伴聊天、随手家务、应急帮扶”日常照护,切中了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空巢老人生活中有了人气和亲情,既帮助老人解决了困难,方便了生活,也改善了老人们的心态和心理预期,一些“空巢综合症”老人的精神状态获得显著改善。
第三,促进互助民风与社区共治。“邻里互助圈大家庭”成为邻里互助民风的实践载体和建设环境,众多居民群体互助,持久不衰,在邻里互助圈村庄社区互助民风大行其道。超过半数的“邻里互助圈大家庭”,已被村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纳入了“党建引领·网格+邻里互助圈”社区共治模式,有侧重地开展了文化娱乐、政策宣传、清洁卫生、社区防疫、家风家教、邻里调解等社区综合治理活动和老人防诈骗专项治理活动,有效聚集了居民闲暇时间,形成众人参与社区共治的局面,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社会稳定。
此外,“邻里互助圈大家庭”还与周边医康养商机构结成联盟,老人就医、购物方便了。与此同时,爱行礼运互助平台构建邻里互助圈集团采购安全消费保障体系,实施源头控制、群防群治、保底理赔三级防护手段,切实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
三大基础支撑互助养老健康发展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三大基础支撑着邻里互助养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一是邻里互助是互助养老的思想文化基础。传统社会形成了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村庄社区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养老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难以为继。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互助与合作传统,为弥补家庭赡养能力不足,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熟人社会是互助养老的人际关系基础。尽管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但大多数社区依然保留着“熟人社会”特征。“熟人关系”不仅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社区养老问题的重要资源。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空间场所里,遵循已经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依靠熟人社会的人脉关系,通过信任关系构建互助合作的养老方式,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互助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不离家乡和故居的愿望,在同辈或者代际之间实现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的转换,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符合“熟人社会”文化的养老。
三是国家战略是互助养老的重要政策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互助性养老。2022年,国家智慧健康养老推广目录设置了“互助养老”子类别。互助养老已成为重要国策。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应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山东烟台等地所推行的互助养老模式,并非单纯的提供养老服务,而是构建包括政策输送、组织建设、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的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化的空巢家庭支持政策,使得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护、精神上得到慰藉,以实现安享晚年,老有所养的目标。
总而言之,烟台邻里互助养老实践探索不仅解决了社区养老问题,而且基于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推动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一句话,烟台探索的“邻里互助圈大家庭”养老模式,大有可为。
(作者:陶建群,系资深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