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海洋传感器—海洋主题科普艺术展》揭开福建东山山海艺术节序幕

人民论坛网讯(任能旺)海洋定义了这颗星球的色彩,这是一片完全连通的巨大水体,是气候系统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日本核污水热议一时,但也许热度一过,公众就淡忘了,今天需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持续关注海洋,艺术家用艺术家的方式、科学家用科学家的方式、媒体人用媒体人的方式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推动社会公众保护海洋生态,助力建设海洋强国。

2023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师生来到福建省东山岛,从事海洋科普壁画的创作工作,期间参观了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近距离接触到了海洋科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现场。在交流中,双方迅速形成了合作框架,计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艺术研究与创作方面展开长期合作。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不同学科的师生们也在研究和创作中展开了对海藻材料、海洋虚拟展览等涉及海洋科学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这种不约而同绝不是巧合,它是中国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健康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关怀和诉求。

2023年8月,中央美院部分师生再次来到东山站,走访了漳江口红树林观测站,参与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主办的少年蓝色先锋培养计划,同时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合作开展了国内较早的科研机构艺术驻地项目。驻地期间,青年艺术家们参与科研工作,学习珊瑚保育的知识、理解生物育种的原理、跟随调查船经历狂风暴雨。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与科学家们互相启发,共同创制了一批海洋生态艺术作品。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科学家们期盼着借助艺术向更多的人传递海洋科学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知识,中央美院的艺术学子们对海洋充满好奇,对海洋科学充满求知欲。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今天不仅发生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已经深入到海洋,直接关联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也不止发生在美术馆,同样也发生在渔村中、滩涂上、木麻黄树林里。

这些实验和探索的结果,是9月15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海洋传感器—海洋主题科普艺术展》。与此同时,一系列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科学家主导的讲座也在中央美院陆续展开。

除了嘉庚号海洋科考船模型、厦门大学太古东山海洋站的珊瑚礁保育、红树林保护、水产养殖育种优化等科研工作的呈现,展览厦门大学郑谋颂先生80年代手绘的海洋科学教学挂图原作、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多个实验室的工作也以科研论文海报的方式呈现在展厅中。

而中央美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师生今年4月到5月在福建东山澳角村的海洋主题科普壁画也以几乎还原复制的方式出现在展厅中。将整个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底层大堂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渔村。今年下乡季节,组织学生通过前期走访、田野调查、家庭相册收集等方式对澳角村进行深度调研,中央美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几十位师生正式来到这个渔村,在对村民生活习惯、全村产业生态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科普壁画的设计与改造。旨在通过海洋知识的普及与艺术创作,将澳角村打造为一个露天科普馆,力图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海洋知识的讲解员。

展览以“海洋传感器”为题,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的海洋观测不仅靠肉身经验,同时也借助一系列分布在不同海域的观测设备来采集相关海洋数据,为进一步的决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次展览以“海洋传感器”为名,不仅赋予它一种科研色彩,更重要的是要唤起我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传感器不只是收集信息与传输数据,更是对海洋和海洋生物危机的感同身受,是传递珊瑚的危险、是体验红树林的悲哀、是倾听鲸的哭声”。

中央美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邱志杰教授表示,这次发生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海洋传感器—海洋主题科普艺术展》是中央美院即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科普科幻艺术和科技艺术展览的第一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不仅是全国重点美术馆,也是全国大学美术馆中第一个全国科普基地。这个展览还将巡回到福建东山等处,事实上是即将开展的东山山海艺术节的第一个项目。

东山山海艺术节将聚焦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大核心议题,结合东山岛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与历史,开展一系列艺术行动,包含公共艺术作品的落地、乡村科普壁画、城乡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交通基础设施的艺术化改造、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养殖设施的艺术化改造、艺术馆建设等多种项目。山海艺术节的不同项目将遍布东山岛的整体空间,与山海环境深度融合,与山海业态和人居环境深度融合,优化现有文旅资源,形成多个新人文景观,推动东山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