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东阳市组织系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要求,守正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坚定不移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以排头兵姿态打造新时代强市名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凝心铸魂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3月6日,市委举办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市委主要领导作开班动员和专题辅导,强调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提振精神、以学促干,推动各项工作不断突围成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阳篇章。
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全市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把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首位。突出政治标准,建立健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落实机制,梳理政治表现26条问题清单,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政治体检”和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情况评估,深化政治监督、组织监督,推动全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提高政治能力,要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经受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隆重举行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各级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中“修心”,在真学真信中“笃行”。
理论武装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
紧扣“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深挖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到东阳调研时留下的宝贵财富,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积极打造一系列具有“新时代味”“东阳味”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现场教学点。
选贤任能
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有力有效
这些年,东阳市始终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深化落实省委“四个坚持、八个不”、金华“六个看、六个坚决不用”导向,不断完善党管干部、选贤任能机制,持续优化干部选育管用体系,建设一支适应东阳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依托“五维分析”评价机制和干部管理“两端三色五机制”,全面立体透视察人识人,大力选拔使用了一批善抓落实、实绩突出、口碑评价好的干部,实现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导向。2021年以来,43名“担当作为好干部”“拼创先锋”“扛旗能手”等先进典型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
年轻干部是党和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东阳市始终把“后继有人”作为干部梯队建设的着力点,建立完善年轻干部培养“五大机制”,每年选派10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参与重大项目、重点任务一线攻坚,让年轻干部在经济发展最前沿、项目建设主战场、重大斗争第一线、急难险重热锅上培养锻炼。
用好“青干荟”“中青班”“青蓝工程”等载体,让年轻干部在交流中碰撞、在分享中提升。通过深化沉浸式实践锻炼、跟班见习等举措,上好干部初任“第一课”。以部门条线为单位,分领域打造专业化干部团队,全面构建专业干部“1+N”协同联动培养体系,实现年轻干部定向培养、动态管理。
好干部都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近年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聚焦关键人、关键事,重点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重点岗位干部的管理监督。探索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畅通“下”的渠道,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
主动容错纠错,让想为者敢为。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即时触发”机制,持续加强会商研判,深化典型案例挖掘梳理,推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两个担当良性互动。近年来,东阳市共认定容错事项23起,为60余名干部免予或减轻处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拓宽来源渠道,持续做好公务员和选调生招录工作,统筹用好考录、调任、选任等进入方式,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深化选调生管理培养使用,创新积分管理模式,提升组织管理质效,激励选调生担当作为。推行“五式帮带法”,擦亮导师帮带“金招牌”。持续释放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正向效应,做好公务员表彰奖励工作,4人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全省“最美公务员”,20人荣获金华市“最美公务员”。
强基固本
基层党建质效稳步提升
行走在城东街道寀卢村,1800亩“共享田园”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一幅美丽的生态农业画卷徐徐铺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东阳市坚决扛起“千万工程”率先实践地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红耀东阳、强基争先”行动,充分发挥寀卢村党委、花园村党委等4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字招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域开展“红色根脉”强基示范镇、村创建,以党建强引领发展强、治理强,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党建联建助力共同富裕,创新以组织联建为纽带、资源共享为路径、抱团发展为目的的8种联建模式,打造覆盖全市18个镇乡街道的新时代“寀卢经验”共富党建示范带,推动区域资源最优化整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城东街道田园经济党建联建案例入选第一批党建联建省级典型案例。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11个市级“飞地抱团项目”为载体,有效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跨越式增长。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83.5%。
纵深推进现代社区建设。高标准建成启用市党群服务中心,自今年3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党员群众9万余人。稳慎有序推进社区体制机制和区划优化调整工作,开展现代社区“十社十景”创建,安排专项资金连片改造提升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
一体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以“双融双强”工程为抓手,创新打造“百舸行动”“三师助企”等稳企助企品牌,以建筑、影视等产业链党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助推强村富民,三单乡三十六院共富工坊获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报道。深入实施“新新向党”行动,大力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基层基础,关键在人。深入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连续5年开展“千名村社干部上大学”行动,常态开展村社党员干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每月一讲”、村社书记县级提级“晒拼创”等活动,抓深做实“导师帮带制”,大力实施后备干部培育“百千工程”,推动领雁队伍整体建强。深化村社阳光治理,全覆盖选派“一书记两顾问”,推动制度管人管事。扎实构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全链条,健全发展党员县乡两级统筹机制,纵深推进党员干部整治立规行动,落实流动党员“多维纳管、双向共管、数字智管”机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彰显。
育才聚才
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千名博士汇一市,万名教授同故乡。东阳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2017年以来,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旨在凝聚起内外东阳人广泛共识,汇聚起内外东阳人共推家乡发展的磅礴力量,传承好“东阳帮·帮东阳”的优良传统。
人才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东阳市紧扣“打造新时代强市名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目标任务,深入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系统工程,加快创建人才科创平台,全面升级人才发展生态,打造“智汇东阳”人才工作品牌。
深挖东阳籍人才资源“富矿”,持续打响“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品牌,建立产业发展人才智库,实行常态化联系乡贤、精准化服务乡贤、制度化激励乡贤,持续开展“智汇东阳”十百行动、“我为家乡解难题”、“我为家乡荐英才”、“揭榜挂帅”等活动,吸引集聚一批重大人才和产业项目落地东阳。
以打造“浙中智造新样板·东阳科技新引擎”为目标,全面建设东阳新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吸引集聚正威集团、筑工科技、东阳光电容器等30个高能级项目,大力推进以“一校四中心”为核心内容的东阳科技城,布局建立产业创新研究总院、上海大学东阳产业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东阳建筑科技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阳家具研究院等重点科创平台,与52所高校建立人才智力项目合作关系,创建博士后工作站1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6家、引才联络站25家。
厚植人才发展生态优势,3次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出台科技新政42条,全面释放扩大政策红利,积极解决住房、生活、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数智赋能重塑服务新形态,深化专员上门包办、专窗专人专办、专码掌上通办等服务,集成联办人才引育、政策兑现、创业就业等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上门办、帮代办、掌上办”。
建立完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点任务落实、目标绩效考核、专业队伍培养等工作机制,抓好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落实闭环。推行重点人才工作任务交办机制,及时妥善解决企业和人才急难愁盼的困难和问题。完善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赛拼、年考核机制,压实各职能部门单位主体责任。
2021年以来,共计入选“引才计划”15人、“双龙计划”13人,新引进大学生3.5万人,新增技能人才4.1万余人,高技能人才1.3万余人。
一串串数字、一份份荣誉,标记着全市组织系统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的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市组织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不断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阳篇章作出新的贡献!(东祖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