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深入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再上新高度。深入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具体是做到“四个说清楚”:把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说清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说清楚;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说清楚;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于当今世界的贡献说清楚。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四个说清楚”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并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将这一历史任务落到实处,须在进一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再上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关于中华文明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位一体”的系统体系,既彰显着中国道路的“文明基因”,也志在为全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共存提供“中国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阐释“中国何以走上今天的道路”以及“中国必然走上今天的道路”这一根本命题,体现出鲜明的文明自信和文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旺盛且坚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一方面,彰显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精神内核。虽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又独具一格,但绝不意味着中华文明是封闭的文明。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化时代,作为文明大国的中国为世界所做出的新的文明贡献。人类社会由文明所构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是由其向人类社会所提供的文明所决定的。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愈加频繁,冲突和摩擦也在加剧。相对于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强调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世界和平的压舱石。要而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文明思想的自然延续,也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深入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关键要做到“四个说清楚”

中华文明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文明。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因应自然、“在泥土里刨生活”,形成了一系列生产生活的知识、为人处世的规范以及社会运行的制度,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底色。与此同时,中华文明的成长、成熟离不开文明的建构和塑造。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建构期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对先前一切器物和精神文明形态加以总结、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仁爱”“无为”“非攻”“法治”等概念,提供了一个中华文明的完整思想体系,既建构和塑造了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的文明性,也把中国建构和塑造成一个文明型国家[1]。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成熟的标志。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建构期。第一次建构期处于“前全球化”时代,主要任务是中华文明自身的成长、成熟。新的建构期则要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他者”。能否形成中华文明的独特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与其它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同时,从容应对文明间的竞争乃至冲击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否走向成熟的标志。循此思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关键是做到“四个说清楚”。

一是把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说清楚。有观点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缘起于西方的社会生活和组织结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的过程。这种观点隐含着以西方现代性为典范的取向,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将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视作“后发国家”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或效仿的过程,谬之大矣。现代化即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客观上,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那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绝不意味着没有殖民扩张就没有现代化。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之前已经有了现代化的雏形,只不过后来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横遭中断。相应的,现代文明当然也不等同于西方文明。如前所述,文明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周围环境的“挑战”所做出的“应战”与适应。环境不同,文明形态也就不同。各文明无不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赋予了特质、积蓄了力量。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说清楚。马克思主义虽是“舶来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不同,但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与中华传统文化自古有之的“大同”理想也是高度契合的。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用“大同”一词阐释共产主义,他指出,中国要“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实践中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说清楚。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才能互相成就。

三是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说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二者相互融通、彼此推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所面对的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迈进现代化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前无古人的壮举。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四是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于当今世界的贡献说清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各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竞争和冲突也在增加。本质上,这既是以扩张性和竞争性为内里的西方文明蔓延和扩展的必然结果,也昭示着西方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和难以为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文明内部,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集中体现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和合”理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倡导各国各民族之间文明的多样性,致力于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相互隔绝、排斥甚至试图取代。二者结合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文化文明力量。“把我国标准、规则、理念推出去,逐步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多边治理规则”,既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大国履行全球责任的体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在世界文明体系进行代际转化和更替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也应以更加从容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独具一格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应该向世界提供包括思想、观念、秩序、规则等在内的一整套文明体系,向人类社会贡献一种文明新形态,这也是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显著标志。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和旺盛生命力,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深入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四个说清楚”,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自觉,强化文明认同,最终促进文明的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强文化范式视域下社会治理的文化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9BSH023)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胡惠林:《文化强国的标志是为世界提供一种文明》,《人民论坛》,2022年第6期,第34—38页。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