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林宇阳:什么是深受青年网民喜欢的大思政课

——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编者按: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旨在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以下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林宇阳在“激扬青春 汇聚民族复兴奋进力量”圆桌对话环节的发言。

1973891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生林宇阳,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圆桌论坛的讨论当中。接下来,我想以一个青年网民的视角来分享一下,我们所喜欢的、能够引起热议的网络大思政课。

在去年的十一月底,“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我们厦门大学举行,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青春出发”“向海图强”“海峡情长”“天下一家”“强国有我”“飞天圆梦”等篇章依次展开,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航天英雄和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等,与我们同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

在“青春出发”篇章,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大国工匠”郑志明、冬奥会冠军武大靖等党的二十大代表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与我们共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怎么学、怎么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热腾腾地进校园。

在“向海图强”篇章,我们校主陈嘉庚的后人以及我们厦大数学家陈景润后人和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为我们讲述了一代代中国人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感召我们“强国一代”自立自强。

在“海峡情长”篇章,党的二十大台湾省籍青年党代表和优秀“台青”分享了在祖国大陆逐梦广阔天地的动人故事,激励我们两岸的青年携手共创复兴伟业。

在“天下一家”篇章,《山海情》的人物原型、党的二十大代表、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现场精彩讲述,与在华外籍友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一起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这次活动不仅让线下参与的同学十分激动,在线上也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从微信群到朋友圈,从微博到抖音,大家都在围观这场活动,分享感受,体会到了与他人共在的一种现场感、支持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最好的大思政课,也是网络思政课的生动源泉。大思政课的吸引点在“大”上面,“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同时,大思政课的“时代导向、时下故事、时尚表达”的宣讲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生活场景、生动故事,使讲道理的过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有“共鸣”能“共情”。

这些时代的榜样故事引人注目,而身边的故事也能有效唤起我们心中的共鸣。近年来,各级系统纷纷成立青年学生宣讲团,突出“讲青年、青年讲、青年听”的特点,在线上线下都以“青言青语”使理论宣讲“青潮澎湃”。我是教育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的一员,我发现,当我们讲述自身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时,往往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2020-2021年,我曾担任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先锋党支部书记,我和小伙伴们从祖国东南沿海的花园学府,跨越两千公里,来到了宁夏南部山区的沟沟峁峁,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在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支教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党员的责任担当。这是我们一辈子都难忘的回忆,我们也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把我们的支教故事传播出去。前阵子,我们支教团“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就在全网火了,它讲述了25年来,一代代厦大支教老师不放弃每个孩子,积极筹集善款的爱心故事。通过“小切口”阐释“大主题”,将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身边的“小故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才能更好地引发青年网友的共情,进而塑造认同。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和全媒体的概念有很大的契合之处,全媒体指的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当热搜、八卦无缝嵌入我们的聊天与生活,传闻、谣言愈演愈烈,互联网热词、造梗一波接着一波,人们看新闻只剩下“等反转”,手机成为我们的“外接大脑”,各种程序都在试图获取数据与隐私。当我们的生活与媒介深深地捆绑在一起时,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当下的生活与社会秩序?大思政课如何在网络社会中更好地传播?

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深度媒介化的时代,现实的建构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且是媒介的产物,是我们与媒介互动所致,是中介化过程的结果。

最后,在刚刚讨论了内容建设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一点点从媒介角度对于大思政课网上宣传的认识。当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智能媒体共同构成了基本的传播生态格局。不同的媒体形态,都是传播大思政课的重要方式,在网络文明时代依旧需要不同形态媒介的同频共振。

当然,在系统论中也有“重点论”,要顺应数字发展的趋势,顺应不同媒介的特性,大思政课也能够千变万化地进行传播。在B站上,就以B站所适合的时间长短、呈现形式、平台特点进行展现,我相信中视频加弹幕传播的方式将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在抖音、在微信、在微博,这些平台都有自身的最佳展现形式,顺应特点,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新闻传播学科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就传递着信息。当我们真正去理解媒介的时候,大思政课所汇集起的合力,才能更好地通过媒介,讲好时代的故事。

【专题】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网络内容建设论坛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