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大会以“网聚文明力量 奋进伟大征程”为主题,交流网络文明共建经验,共话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推动发挥网络文明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
建设网络文明,离不开优质的网络内容供给。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也于7月18日举行。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旨在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在“激扬青春 汇聚民族复兴奋进力量”圆桌对话环节,思政教师、青年学生和互联网企业等五位嘉宾代表,围绕“创新大思政课网上宣传,让青年群体有‘芯’也有‘心’”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前沿思想,分享实践经验,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贡献智慧、凝聚共识。
亲民为要,思政课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重要论述道出了思政课的要义所在。
在当前这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做得“有意义”,还要让学生感到“有意思”,提升学习和实践的获得感和体验度。
“有理也要说得‘亲’。”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东认为,思政课的语言和形式要贴近青年,亲近网民。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互联网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就一定能激扬青春,汇聚民族复兴的奋进力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5G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智媒时代,算法推荐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配置方式,可以精准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迎合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但极易形成“信息茧房”。
面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喆认为,以算法推荐为代表的智能传播技术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利弊同在的产物。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制“算法”而用之,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效破解“信息茧房”困境。
内容为王,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网络思政建设的根本在于内容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是最好的大思政课,也是网络思政课的生动源泉。”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林宇阳看来,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生活场景、生动故事,使讲道理的过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通过“小切口”阐释“大主题”,将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转化为青年身边的“小故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才能更好地引发青年网友的共情。
B站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综合性视频社区,在面对青年的网上宣传工作中,B站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哔哩哔哩副总编辑张小娅介绍道:“作为Z世代青年(1995年之后出生的人群)高度聚集的社区,B站将继续保持大思政课网上宣传总要求的内容展示基调,鼓励UP主从多视角、多元素、多技术进行创作,丰富内容形态,创新大思政课网上宣传,用青年人喜欢的内容载体和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讲好大思政课。”
需要注意的是,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在打造和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的同时,还要重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让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
湖南大学专职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孙鲁霞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立足时代背景、结合学生特点,抓牢引领主线,构建“大历史”“大社会”“大资源”“大师资”等多要素协同融合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着力推进高校网络建设,充分激发思政育人力量,提高思政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引领培育时代新人出实效。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网络时代,用好“云”上思政课,打造“善用之”的新场景,既要一“网”情深,又要拥“网”直前,久久为功,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有趣”,让广大青年真学真信真懂、入耳入脑入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人民论坛网 曲统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