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旨在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以下是湖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君在“传道明理 创新网上理论融媒体传播”主旨演讲环节的发言。
各位领导、专家:
从2015年开始,我和团队共同打造了《马克思靠谱》《领风者》等通俗化、多样态的理论产品。如何做到内容“红”又形式“潮”,不枯燥又不戏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困惑。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一条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创新网上理论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其本质是中道智慧。中道即中庸,中庸的核心就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尚书·大禹谟》记载,舜传授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一书,就是为了阐明、传承从尧舜禹相传下来的中庸之道。现在很多人对中庸有很大误会,认为中庸就是不多不少、不好不坏的调和折中,甚至是消极妥协的好人主义、无所作为的躺平态度。实际上,中庸固然是不走极端,但也绝对不是折中,而是平衡;不是妥协,而是和谐;不是消极,而是进取。中庸的基本含义主要有四种:
一是居中。居中是形式上的居于中间、中央、中心,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早在上古时代,先民就“择中建国”“择中建城”,选择中心区域、中间位置建都立国。舜“求中”于“鬲茅”,汤的先祖帮助禹“追中”于“河”,都是要在统治区域的中心位置建造国都;汉唐时期,长安、洛阳被选为国都,也因其是中原的中心。以中轴线对称格局为特色的中国古代城市、宫殿、庙宇、园林、门廊等建筑,更彰显出居中的文化传统。
二是在中。在中是指内在于人心的东西,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中就是人内心中的喜怒哀乐等精神情感。喜怒哀乐在没有发动、表现于外在言行时,蕴含各种可能性。就像人在熟睡中,精神情感暂时沉寂,等醒来后,就可能神清气爽、心情愉悦,也可能困意绵绵、倍感无奈,甚至生出“起床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因为在中有无限可能,所以它构成“天下之大本”、人生的源头活水。
三是时中。时中是指在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寻求在当下的某种正确不差、恰到好处。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什么时候、什么状态是合适的、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要根据事物的具体实际来判定,所以时中可以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充分把握矛盾双方的具体情况,周全考虑。
四是中和。中和是在中与时中的统一,即事物由内而外显现的有分寸、有节制,达到的和谐状态。“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位育天地万物,让每个人都安心在自己的位置上工作生活,让社会政治秩序和谐美好的一种状态。要“致中和”,就要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动态地把握一个度,拿捏好说话做事的分寸。
要做好网上理论传播,难在把握这个度。中华文明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就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具体来说:
就是要把握讲规矩和循规律的中道。讲规矩,是严守政治规矩,防止导向错误,生产有底气、内容红、不戏说的理论产品;循规律,是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克服简单灌输、照搬照抄等形式主义做法,避免将马克思主义标签化、口号化、简单化,生产接地气、形式潮、不枯燥的理论产品。其本质是把握内容和形式的中道,也就是既要内容“红”,又要形式“潮”。在讲规矩和循规律、内容和形式之间守中致和,要挺立政治规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错误思潮举旗亮剑、理直气壮、敢于斗争,批判错误观点不含糊、不回避、不退缩;同时尊重“潜移默化、内容为王、深度转化、链条传播、统一运营”的现代传播规律,把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让他们自动自愿自觉地感受真理和思想的力量。
要把握理论和生活的中道。理论源于生活,不能让理论高高在上,一定要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当中,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关联起来,让老百姓在日用而不觉的生活中察觉到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理论和生活之间守中致和,要强化用户意识,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下往上讲”和“从小往大讲”,从百姓视角切入,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小故事把人民美好生活说开来,把艰苦奋斗号子喊起来,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受众,引发共鸣。
要把握价值和流量的中道。价值带来社会效益,流量催生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目的;经济效益虽不是最终目的,却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入眼、入耳、入心的重要验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等于没有效益,只有价值、没有流量的理论传播都是空的。在价值和流量之间守中致和,要善于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规模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