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谁来返乡?

——公众对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认知与期待调查

重要发现:

·近八成受访者非常关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存在人才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等问题。

·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亟需企业家、商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农民工返乡回乡,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超八成受访者返乡意愿强烈,争做返乡创业“新农人”,近六成受访者返乡后打算自主创业。

·不断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乡村经济业态、个人家庭责任感和乡土情结是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落后,农业产业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慢,工资待遇较低,回乡就业创业“丢面子”是部分人才不愿回乡的主要原因。

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人才到乡村建功立业提供了新机遇。但目前,农业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如存在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企业家队伍规模偏小,农村创业带头人层次不高,年轻人返乡工作意愿不足等难题。为此,人民智库开展问卷调查并形成研究报告,以期为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近八成受访者非常关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存在人才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等问题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在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需要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面临的挑战,更好地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近八成受访者非常关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76.15%),“90后”群体对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关注度最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素质大幅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分别达到7万人和51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达到9万人。本次调查中,76.1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其中,“90后”受访者中非常关注的比率最大,为84.01%。作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90后”从乡村的变化中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对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更加关注,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度愈发高涨。

“十四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意义十分重大。73.32%的受访者认为“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体现在助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当前机械化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唯有培养造就一批见识广、头脑活、技术精的优秀人才,才能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79.78%的受访者认为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利于推动农业创新驱动实现关键转变。我国农业科技部分领域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专利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存在,培养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提升农业领域科技研发水平,将有力促进农业由依靠要素投入增长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转型。85.58%的受访者认为意义体现在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有序推进。培育一批农业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将有利于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有力保障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当前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人才结构失衡(69.68%)、人才总量不足(64.02%)、人才能力有待提升(64.02%)和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57.41%)等问题(图1)。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达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17.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乡村相比,城镇创业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完善,越来越多乡村青壮年流入城市,乡村人才队伍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相对短缺,劳动力的持续外流造成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加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农业发展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乡村振兴亟需企业家、商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农民工返乡回乡,超八成受访者回乡意愿强烈,争做返乡创业“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缓解乡村人才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回乡,牵引知识、技能、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需企业家、商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回乡。当被问及“您认为亟需哪类人才返乡,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时,65.63%的受访者认为亟需企业家、商人到乡村投资兴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资金、项目、管理经验等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63.07%的受访者认为亟需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科研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技术应用的排头兵,面对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领域的技术瓶颈,亟需科研人才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60.11%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返乡农民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具有开放的思维理念、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懂得如何把乡村实际和市场信息结合起来,对家乡新农村建设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超八成受访者返乡意愿强烈,争做返乡创业“新农人”。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与以往“传统农业无法实现发家致富”“逐梦北上广”等观念相比,更多青年看到了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普遍认为“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逆行返乡”成为新趋势、新潮流。调查发现,84.77%的受访者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强烈。具体而言,从年龄来看,在“90后”“00后”受访者中,愿意返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2.99%、85.71%。从学历来看,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受访者返乡意愿较为强烈,表示愿意返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5.53%和86.39%。此外,56.09%的受访青年返乡后计划自主创业。这些打算返乡的青年大多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电商、直播等创新模式具备先天的敏感度,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而且对农业、农村怀有深厚的个人感情,注重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愿意积极回馈家乡,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带动当地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成为乡村致富的“领头羊”。

不断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乡村经济业态、个人家庭责任感和乡土情结是吸引人才返乡的重要因素

人才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水平、乡土情结等因素是影响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内容,只有全方位探究一些人才“不愿回”和“愿意回”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为人才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不断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乡村经济业态、个人家庭责任感和乡土情结是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从乡村发展角度看,调查结果显示,66.85%的受访者认为“不断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是人才愿意回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功能,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才政策,拓宽人才引进通道,以项目、人才工程引才,加大人才返乡创业补贴力度。落实更加科学、合理的留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安居出行等配套服务政策,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更多人才返乡意愿强烈。此外,59.97%的受访者认为“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前景广阔”是吸引人才返乡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传统产业的形态不断发生“裂变”,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稳中增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较为火爆,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多青年看到了家乡致富的希望,愿意返回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从个人角度来看,调查发现,39.35%的受访者认为“便于照顾家人”是人才返乡的主要原因,受传统家庭责任伦理和家庭重要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才为了抚养子女、赡养父母、实现家庭团聚而选择返乡。此外,37.74%的受访者认为“更加便利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主要原因,与城市文化和身份相比,一些人才更认同故乡的文化、身份和社会交往模式,乡土情结较为浓厚,将建设家乡作为个人干事创业的主要目标,愿意返乡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落后,农业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收益慢,工资待遇较低,回乡就业创业“丢面子”是部分人才不愿意返乡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15.2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回乡就业创业,通过调查探究“不愿回乡”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落后(76.82%)。与城镇相比,当前乡村村组道路建设滞后、供水保障能力不高,农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导致部分人才不愿返乡。二是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速度慢、风险指数高(65.63%)。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多依靠土地,易受到天灾、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风险指数较高。同时存在土地流转矛盾频发、投入大、融资难等问题,创业阶段净投无收可能意味着倾家荡产,极大影响人才返乡创业的信心,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三是乡村工资待遇较低,受访者认为回乡就业创业“丢面子”(62.80%)。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受访者认为“种田没出路”“大学生毕业回农村是大材小用”,同时,与城镇相比,乡村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部分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为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用凸显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要确保党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立健全引导人才等各类资源从城到乡、由工到农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调查发现,41.78%的受访者认为坚持和完善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首先,需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人才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的无缝对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指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人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营造乡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注重基层党组织人员的选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从乡镇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人员当中选拔任用基层党员干部。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吸引更多有为之人投身到乡村发展,优化人才引进是关键。68.60%的受访者认为应拓宽乡村人才来源,将更多的人才汇聚到乡村沃土上来,激发人才内在活力。一方面,要以需求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清单”,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能人返乡创业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创业能人等人才到乡村工作和创业,着力把现代化农业、数字经济、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乡村人才来源,通过设立“乡村振兴辅导员”“专家服务团”“人才直通车”“企业创新驿站”以及“打乡情牌”等方式,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撑,就要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锻造优秀人才队伍方面做实文章,75.74%的受访者认为应推进多主体、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

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79.65%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强化保障,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健全人才使用政策体系,根据人才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思路想法进行合理大胆使用,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平台,鼓励创设“双创”服务基地、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小镇、人才驿站等新型平台,为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培训、信息、金融、就业、创业等系统性支持服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打破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破除身份、体制和编制等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实现“身份认同、待遇趋同、晋升等同”。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创业扶持力度,在进修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前提,52.1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

【执笔:单 宁】

责编:冯一帆/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