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铸造用硅砂产量占全国总量10%,覆膜砂产量占全国7%;全国铸造砂十强企业有5家在这个县;全国石油用砂尖端企业这个县有2家……这个县就是有“中国铸造用砂产业基地”之称等五大“国”字号于一身的“中国砂都”——辽宁省彰武县。
变沙为宝 硅砂逆袭蝶变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面积3641平方公里,北部与科尔沁沙地接壤。二叠纪时期彰武处于古辽湖的边缘地带,后由于古代地质运动,东北松辽平原抬升,古辽湖逐渐干涸,强劲的西北风将来自古西伯利亚的黄沙源源不断裹挟于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及彰武地区,使彰武地区成为辽宁唯一的风积沙矿脉。
“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 。70年前,彰武县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风沙肆虐,人们谈沙色变。
彰武县经历了从患沙、防沙、治沙到硅砂产业逆袭发展。从70年前的“人定沙”到70年后的“沙定业”,从人沙相杀到人沙相爱的沧桑巨变,彰武县实现了“从无到有、变废为宝、凤凰涅槃”的历史演变。
彰武硅砂主要分布在县北部阿尔乡、章古台、冯家、四合城、大德、后新秋、大冷七个乡镇,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储量约30亿吨。
硅砂主要由石英颗粒所组成,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硅砂主要用于铸造行业、玻璃行业、建材行业、石油行业等。彰武县的硅砂SiO2含量较高、含泥量小、杂质少,具有天然的滚圆粒型和均匀的粒度,加工过程中不需要破碎磨矿,是难得的铸造用砂的原砂富积区。
以沙为媒 走向国际舞台
改革开放后,彰武县国有采砂企业和个体采砂企业发展到10余家。为有序发展、合理保护,彰武县在2008年成立硅砂产业办公室,正式提出硅砂产业发展概念,2012年彰武县硅砂产业研究所批准建立。
凤凰涅槃是与中国铸造协会合作开始的。2014年彰武县首次设展台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2015年参加上海铸造博览会,与中国铸造协会建立联系;2016年在北京国际铸造博览会上,彰武县被授予“中国铸造用砂产业基地”称号;2017年首届中国铸造硅砂产业发展论坛在彰武县隆重开幕,这是彰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中国硅砂交易中心、中铸协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砂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轮值主席单位,五大“国”字号系于一身,让彰武跻身硅砂及铸造行业中心位置。目前,全县有硅砂企业已达49户,其中规模企业15户。
近年来,以重庆长江、北京隆源、永红机械、春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80余个项目纷纷签约落地。通过产业链延伸,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珐琅锅、抛丸机、垂直造型机等终端产品批量生产;电炉、铸造装备、成品外包装等配套产品企业已投产49户;高端建材产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已投产企业达20户,全铝家具、桥梁钢构、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工民建配套产品稳定生产。
点沙成金 实施生态发展
彰武县始终坚持“生态+硅砂”理念和“谁开发谁治理”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硅砂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联营、合作、重组等形式进行合理整合,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全力做好矿区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动矿产资源向国有化集中,统一资源管理、统一品牌建设、统一价格优势、统一销售模式、集中产业管理、统一恢复治理,体现硅砂产业优势,促进硅砂产业集群可持续化发展。
未来,彰武县将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科技研发及产业链延伸发展,在铸造、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汽车、家电、医疗、文化创意、教育等领域抢占商机。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的硅砂生产企业在铸造废旧砂的再生技术及配套设备的深度研发,即可有效处理铸造废砂,大量减少污染排放,又可利用废旧砂与粘结剂混合可压制成各种形状的地砖、扶栏、水泥花边等建筑饰品,实现循环利用。
在大力推进硅砂生产企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全国沙地特色旅游区。以硅砂入药为牵引,促进沙浴、沙疗、沙中药,沙床、沙垫、沙鞋垫等项目快速发展,发展智慧医疗、养老养生、中医疗养等健康服务业态,打造“沙健康”产业。
以硅沙文化为为牵引,注重培育地域沙文创品牌,打造特色沙画小镇,建立沙工艺品扶贫工厂,促进沙工艺品产业化,实现硅砂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和硅砂新兴产业的新突破。
以特色沙地农作物为牵引,推动沙地农、畜、渔种养业向精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做大做强彰武地瓜、彰武黑豆、沙泉大米、沙泉鱼等特色沙地农作物。
以特色农庄为牵引,利用工业采砂产生的水面发展特色农庄,利用种养殖业为游客提供优质食材,以特色沙医疗保健、红色精神教育、漠上草原、大青沟沙地景观吸引游客入驻,形成草原康养、特色民宿、草原礼物、沙泉鱼宴等特有的生态草原文化品牌,形成“一二三融合”特色产业。
作者:民建辽宁省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刘义东 杨术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