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善待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的机会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也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了规划落后、盲目冒进、无序开发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土地开发失控、建成区过度膨胀、功能混乱、城市运行低效等严重后果。同时,在生态与环境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失去了蓝天(蔓延的雾霾),失去了河流和干净的水(75%的地表水污染,河流的裁弯取直、硬化甚至断流),失去了健康的食物甚至脚下的土壤(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壤受到污染);我们也失去了邻里,失去了自由步行和骑车的权利(超大尺度的街区和马路),我们甚至于失去了生活和生活空间的记忆(大部分城市和乡村的文化遗产大量毁灭)。我们得到的,是一堆许多人买不起的房子、有害于健康的汽车及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肥胖和心脏病例的急剧增加)。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表达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的渴望;也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才作为执政党的重要目标,被郑重地提了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新型城镇化才成为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一再作为国务院多次工作会议的重点被公布于众。

本来,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重整山河、开创美好生活方式的绝佳机遇,但是,与之相伴的,是不容忽视的危机和隐患:生态与环境的危机、文化身份与社会认同的危机。其根源在于对于城镇化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无知和错误的认识:决策者的无知,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无知,大众的无知。我们关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的许多错误认识、错误规范,至今仍在危害着我们的城市和城市的规划建设:我们太需要打破知识的禁锢,发起城市文明的启蒙了!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中国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农业老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懵懂幼稚,没有能够有效地听取国际智者的忠告和警告,也没能很好地吸取国际城镇规划建设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那么,三十年来自身的城镇化的结果,应该让我们懂得如何吸取全世界城市文明的智慧,来善待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的机会,毕竟中国尚有一半的人口还居住在乡村。这需要我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全人类的智慧,来寻求关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思路和对策。今天的中国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关于城市和城市的规划设计的启蒙教育;今天的中国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丛书收集了国外知名学者及从业者对城市建设的审视、反思与建议。正可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丛书中有外国学者评论中国城市发展的“铜镜”,可借以正己之衣冠;有处于不同文化、地域背景下各国城市发展的“他城之鉴”,可借以明己之得失;更有跨越历史长河的城市文明兴衰的复演过程,可借以知己之兴替。丛书中涉及的古今城市多达四十余个,跨越了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之《城市开放空间》海伦·伍利 著 孙喆 译 译林出版社

作为这套丛书的编者,我们希望为读者呈现跨尺度、跨学科、跨时空、跨理论与实践之界的思想盛宴:其中既有探讨某一特定城市空间类型的著作,展现其在健康社区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亦有全方位探究城市空间的著作,阐述从教育、娱乐到交通空间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既有旅行笔记和随感,揭示人与其建造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亦有以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革新为主题的专著,揭示技术对城市环境改善的作用;既有关注历史特定时期城市变革,探讨特定阶段社会文化与城市革新之间的关系,亦有纵观千年文明兴衰,探讨环境与自然资产如何决定文明的生命跨度;既有关于城市规划思想的系统论述和批判性著作,亦有关于城市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丰富遗产的集大成者。

正如我们对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所应采取的批判态度一样,对于这套汇集了全球当代“精英思想”的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我们也不应该全盘接受,而应该在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国独特的国情下,进行鉴别和扬弃。当然,这种扬弃绝不应该是短视的实用主义的,而应该在全面把握世界城市及文明发展规律,深刻而系统理解中国自己国情的基础上进行,而这本身要求我们对这套丛书的全面阅读和深刻理解,否则,所谓“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就会成为我们排斥普适价值观和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傲慢的借口,这方面,过去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地成长体验。(选自《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既是设计师的,也是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更是每个现在或是未来居民的。我们希望借此丛书为设计行业的学者与从业者,同时也是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广大民众,提供一个多视角、跨学科的思考平台,促进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文明(特别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作者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原标题:善待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的机会)

作者 俞孔坚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