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原创】讲好“大思政课”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村庄孕育了民族的禀赋特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解决层出不穷的发展问题,探索从乡村文明中找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对于传承华夏文脉,厚植发展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根于“三农”的乡村文明内在包含踏实务本、亲邻睦里、耕读传家、敬祖爱乡和天人合一等契合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源泉。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将乡村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上推动思政小课堂连接“三农”事业大课堂,立足广阔天地、胸蕴乡土情怀、肩担振兴责任,讲好“大思政课”里的乡村振兴,引导青年学子于课程学习中体悟“三农”发展、于脚踏乡土中传承耕读文化,使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文明的时空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涵养耕读传家知乡愁的家国情怀。

民之大事在于农,讲好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中华文明中的“农本”思想来源于农耕文明。秦汉以降,历代多以“农本”为经纶世务之中心,农耕既系于民众安身立命之根,亦关于治政要在安民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向大学生讲好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引导他们了解“三农”发展脉络是赓续农耕文明的题中之义。

一是注重将乡村文明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研讨备课、开展主题培训和涉农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乡村文明中契合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子,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日常教学中。如将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将近代以来“三农”变迁融入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课程内容中。

二是通过师生协作研习模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三农”事业发展。思政课教师和来自其他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立足“00后”大学生特点,遵循思政课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搭建“爱乡土”研习营学生成长平台,通过师生“三农”圆桌论坛、“爱乡土”演讲比赛和回乡观察作品征集等活动,形成“课上+课下”的师生协作研习模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大思政课”中了解乡村文明蕴含的文化内核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折射的世情、国情和民情变化,在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命责任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主动精神。

广阔天地在于行,悟好乡村振兴的现实机遇

乡村为大学生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提供了广阔天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原则,推动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是增强“大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解答学生成长困惑的有效方法。助力大学生在“三农”事业的广阔天地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实践,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平衡发展,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是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思政小课堂连接乡村振兴大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开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立足广州从化“三农”事业开展涉农调研,思政教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的全程跟进指导,助力学生形成有参考意义的调研成果,既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亦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是依托“校地结对,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开展乡土文化研习实践。思政教师依托实践育人基地平台,组织师生团队赴梅县、乡、村开展客家乡土文化研习实践,为草根英雄立传,为乡土记忆存档;同时还可拍摄村落特色微纪录片等,为乡村文化振兴积极贡献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为当代大学生调研实践、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知乡愁”的基础上,能够走进田野调研实践,不仅为其人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现实机遇,同时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耕读文化在传承,用好“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务本始于耕,迷思解于读。耕读文化的传承内在地要求五育并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既需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亦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日常思政中、各类校园活动内强化对农耕文明的“沉浸式体验”,将德育、劳育、美育等与耕读文化多维有机衔接;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各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学生成长的能动性因素,在各类竞赛、志愿服务、理论宣讲、主题教育和实践等多个领域中,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耕读文化传承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涵养爱我乡土、服务桑梓、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一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区位特点转化为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在地合作,通过聘请涉农领域的先进模范、文化能人等担任学生校外研习导师等,讲述乡村历史脉络、阐释耕读文化传统、解析“三农”发展难题,切实发挥不同育人主体引领作用,不失时机地将“三农”事业发展和耕读文化传承有机融入其中,形成“校内+校外”不同育人主体互为衔接、相互呼应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助力学生成长的同频共振机制。坚持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思政、团学工作及通识教育同频共振,组建学生成长教育中心,一方面切实发挥思政教师引领作用,破除“重活动轻引领”的短板,另一方面开展一系列耕读文化校园活动,如开辟“农耕田园”劳动基地、实施“开卷行之”阅读计划、推进优良家风传承系列活动等,成为赓续农耕文明的校园名片。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拓宽了开展思政工作的渠道,使学生既能从思政课堂中,又能从校内外各类平台中,更能从长期扎根一线的涉农工作人员中汲取成长养分,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情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GDJG2005),广州南方学院2021年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项目:全员育人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与构建(2021SQYR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侯东栋,广州南方学院通识教育系副教授;程爱民,广州南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

责任编辑:张宏莉
标签: 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