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原创】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目标体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全面提高农业水土资源质量。众所周知,水土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绿色发展能否实现、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等。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的核心。首先,实施农村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集中地区等特定区域,实施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行动。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黄淮海地区等区域,改造升级现有灌溉设施,实施高效节水行动。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实施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行动。其次,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农村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水土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农村水土资源保护的组织创新,建立农村节水节地目标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完善水土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水土资源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组织编制水土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制定责任清单,确保制度执行和责任落实到位。

全面提升面源污染防治成效。面源污染防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应实行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防控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和养殖区。首先,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强化农村环境风险管控,加大对污染农村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资金保障。在现有农机合作社、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的基础上,培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服务组织,鼓励新型防治主体从前期投入品绿色化着手,注重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其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销售记录档案制度、农产品日常巡查检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开展企业污染排查整治,阻断污染物进入耕地的链条。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定期对农田、果菜、茶园等开展监测和抽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全面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首先,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农业绿色发展产地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与产地环境、投入品、产中产后安全控制、作业机械和工程设施、农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标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遵循。其次,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联系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改进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种养业循环发展。实行化学投入品的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统筹农业资源与农副产品循环利用。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普及农村绿色生活方式。首先,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村民自觉采用节能、节水、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完善新型乡村社区关系,发挥乡村社区服务的基本管理职能,由村委会组织开展村庄公共环境整治活动,鼓励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开展农户庭院自清行动,确保村庄街头巷尾清洁畅通、房前屋后干净整齐、村容村貌美化。其次,引领村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提升文明意识。鼓励村民绿色消费,培育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节约、适度、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生态文明风尚,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首先,因地制宜选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根据村庄空间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的模式,保障厕所革命能够发挥实效。其次,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同主体的参与机制、评估监督机制等。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林珊对此文亦有重大贡献】

作者:于法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生态文明   县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