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公司治理 > 正文

“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股持续发酵。Wind“中特估指数”涨幅明显,“中字头”上市公司表现尤为强劲。

“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去年11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也就是说,成熟市场估值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与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相匹配,需要综合考量我国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把握好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逻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定价之锚”的基准和引领作用。

不少人认为,“中特估”更重视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和社会贡献等综合评价维度,可有效弥补传统估值方法不足,有望为优质资产估值重塑打开空间。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企,价值长期被低估,与其市值占比和基本面表现不符。

市场的热切期盼有其道理。国企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等领域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得益于改革持续推进,国企经营效率更趋稳健、结构布局更加优化。随着“中特估”的探索建立,中国市场特色与资本市场一般规律更好结合,将为投资者发现“潜力股”提供新的视角,低估值、高股息的国企有望被市场重新发现并定价。

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

抓住“中特估”机遇,归根结底要靠国企练好内功。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持续改善基本面和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用优秀业绩展现明朗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推动专业化、产业化战略性重组整合,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机构投资者也应更有作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资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在引导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市场估值理论,也不能搞短期炒作,而是要加强对包括国企在内优质企业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契合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定价体系,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市场最终衡量的还是经营效益及能否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更有效的盈利模式、更可持续性的发展前景,才是“中特估”的应有之义,才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中特估”   国企估值   估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