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力量

作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崔健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关乎未来发展的前路,也是历史走过的来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生成逻辑与恢弘的发展历程。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亦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由“被动”到“主动”进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广大青年始终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先锋力量。

“被动卷入现代化”与中国青年的觉醒: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

“现代”是以生产力形态为标准,用于概括人类文明或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范畴。“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概念,用以标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变革与发展的特殊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无论从历史源流、现实缘起、时代内涵、世界贡献还是文明意义,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率先发展。现代化始于西方,西北欧地区的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于18世纪、19世纪率先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并启动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的萌生与发展,既意味着欧洲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瓦解与变革,也意味着资本力量世界性扩张的开始,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均具有了世界属性。民族的闭关自守与自给自足成为不可能,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进入近代史时期。纵观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无一不建立在生产力的变革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等关键要素之上,就历时性比较而言,确实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释放出强大的变革力量,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但这一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着暴力、压迫、掠夺与征服,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过程。中国在这一时期被动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现代化。

被动卷入现代化与中国青年的觉醒。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被“抛入”或“卷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事件。“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历史至少给中国提供了三次走向世界、走向变革的机会,然而,这三次机会无一成为中国社会改造自我的动力。”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因为各种原因错失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国门被打开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较量,给中华文明上了一堂不思进取必遭淘汰的沉重的一课。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惊醒了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而如何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路,成为必须思考、探索与解决的沉重且紧迫的历史命题。广大中国青年也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在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中留下足迹,其中尤其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

“被动”意味着事发突然以及对如何应对的茫然。面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中华民族的“被动现代化”历经“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制度牵引”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文化引进”的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国青年大声疾呼“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救国”“以器卫道”者有之,主张变法自强、变革社会制度、尝试“多党制、总统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制”者有之,倡导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全面复制西方现代化道路者有之,投身示威游行、爱国战争、反侵略战争的青年人更是不计其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逐渐觉醒,并身体力行地从器物、制度、文化、精神等多个层面探求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局面、实现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路径,但无论是通过器物变革以捍卫传统的封建道路、制度变革以效仿西方宪政民主、文化变革以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精神,都未能行得通。“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主动现代化”的肇始:中国青年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中国关于现代化道路的前期探索,虽然以失败而结束,但也从反面验证了封建老路、“现代化=西化”的不可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开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与坚强的组织保证,由“被动”转为“主动”。

青年群体的思想觉醒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寄希望于通过学习、模仿西方现代化以实现“制夷”“兴国”“自强”的倾向遭到青年群体的质疑与否定。这一时期,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成立的新民学会、爱国学生组织的“国民社”和“新潮社”、李大钊等人筹备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加入的爱国社团新中学会等青年社团“基本上都没有把建立西方式的国家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国门被打开后,“西学东渐”的除了资本主义模式还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部分青年开始学习与思考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辛亥革命后,反侵略反压迫的工农群众斗争继续发展,“1914年到1918年,少则数百人、多者上万人的农民斗争没有间断过”。部分青年发现隐藏在工农群众中的革命力量,开始主动接近工农群众。例如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1918年间考察湖南农村、创办长沙工人夜校,深入认识、关注工农群众。邓中夏等人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在工人、市民以及农村进行多次演讲。总体而言,青年社团的广泛成立,青年人对社会主义的朦胧追求、对工农群众力量的初步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影响下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基础。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接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长期以来积极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但屡遭挫折与失败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文明之曙光”。经过研究与比较,李大钊、陈独秀、杨匏安、李达、李汉俊等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29岁时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明马克思主义将成为“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新信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30岁时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吸引更多青年人“学马”“信马”。26岁的毛泽东同志在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后,返乡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二十余篇文章宣传先进思想;在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等书籍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逐渐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周恩来在日本、法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并以此为指导了解和研究欧洲革命、苏俄社会革命,实现了向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周恩来同在法国的蔡和森为了翻译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书籍,恶补法文、猛看猛译,才能够提出让毛泽东同志“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中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先进青年对资本主义的矛盾与缺陷、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的现代化开端。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标志着中国青年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民族复兴的历史舞台。这一事件中,先进青年看到了蕴藏在劳动人民中的巨大力量,积极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革命运动,并逐步转变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组成部分。1920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周恩来等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一同建立的还有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用于宣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开展青年工作、发展青年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参加党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的仅有19岁,正是这些青年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知识分子的结合、青年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与干部准备,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始于青年。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探索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为中华民族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组织保证,亦标志着中国“主动现代化”的开始。例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发出“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其答案就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所谓的新中国,不仅指涉新政治、新经济,还包括新文化、新思想,是一条自主意识明显、目标定向清晰、多维多向的新道路。就文明论意义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且开启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命精神,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伟大觉醒”与“伟大复兴”,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之始。

从“重要方面军”到“先锋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依靠觉醒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开启的现代化探索同样需要青年。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中国青年从“重要方面军”到“突击队”再到“生力军”及至当下的“先锋力量”,“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青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方面军。回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广大青年听从党的号召与时代的呼唤,始终“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先锋力量,涌现出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青年革命英雄,激励鼓舞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投入救亡图存的民族运动中。

青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击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较为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理论准备,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迎来提质增速时期。这一时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把青春献给祖国”“把一切献给党”“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积极参与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在新中国的广阔大地上一大批年轻人挥洒着青春的汗水;青年生产班(组)、青年监督岗、青年突击手、青年节约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一支支青年队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领域各阶段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实现民主改革等关系新生人民政权巩固的伟大斗争中,时时有青年主动作为的身影;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艰苦创业中,处处有青年勇挑重担的足迹。

青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为中心的战略安排、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科技、理论、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创新突破,使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取得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广大青年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成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比如,“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当精神文明建设先锋”“五讲四美三热爱”、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接续开展,广大青年在为国建功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拓宽生命维度,“谈改革、议改革、干改革”成为青年关心的热点。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已有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等关键要素逐步明确后初步建立;党和国家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广大青年胸怀千秋伟业与“国之大者”,用火热实践赓续奋斗初心,肩负时代使命,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近年来,每年都有上万名志愿者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走进中西部地区,开展支教、支农和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用青春的臂膀扛起时代的重任;作为科技创新的先锋智囊团,广大青年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智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新时代青年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广阔,但始终不变的是刻在基因深处、涌动于血脉之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时代使命感。在爱国情与责任感的强劲驱使下,中国青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愈加顽强拼搏,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贡献青春力量

百年来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坚定自信、勇毅前行。群体层面的自信是国家或民族成员对民族或国家前途命运、目标与能力等要素的确认、相信与笃信,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动力性及持续性等特征。纵观历史、环顾世界,缺乏自信的国家没有希望,缺失自信的民族难有前途。坚定的民族自信能够砥砺斗争精神、激发创新动力、增强发展定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绵延民族生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动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广大青年应强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党和人民期待的先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态势,从事的是前无古人、具有深刻内生性独立性的事业,创新是掌握中国发展进步命运的关键之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青年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青春力量与创新意识的结合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此,广大青年应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涵养永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做改革的生力军、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勇挑重担、砥砺奋斗。“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实现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变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转变的过程。相较于西方现代化国家人口规模有限、对工人残酷剥削、人与自然关系复杂、经常伴随战争冲突或掠夺等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开创性事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且重任在肩,舞台广阔、前景光明更需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此,广大青年应胸怀“国之大者”,肩负民族复兴之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责,洞察时代发展规律,抓住国家发展机遇,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思想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研究”(项目编号:18BKS11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