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阎树群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蕴含着丰厚而独特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共产党人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中的整体呈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彰显着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主张协同推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蕴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了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根本超越。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8.003

阎树群,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研究》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充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这就从意识形态的高度科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价值观的根本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特征,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正确,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行。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一全新思想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3]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其思想体系与之前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实践价值观,为人民变革社会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变革社会与推进工业化的高度统一。在世界现代化思想史上,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源头。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处使用过“现代”一词,该词具有历史划分和发展程度双重含义:作为历史划分的概念,是指继中世纪之后的现代,即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5];如果从发展程度看,则指的是“现代工业”。学术理论界之所以把现代化与工业化并列使用就是源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阐述,他提出“现代”概念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6]。马克思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生产力昭示着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必将以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景象,从而提出经济落后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但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必须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以追赶较为发达的国家。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及其现代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通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践行马克思所说的追赶较为发达国家的思想;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1956年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章,再到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具体部署,反映了党领导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7]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概念,从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两个方面对我国现代化作出科学规定,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全新阐释,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9]这一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坚持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现代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共产党人价值观

现代化和政党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纲领,因而对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也不相同。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现代化建设是在资产阶级政党价值观的主导下进行的,尽管他们也标榜现代化的超阶级性,但其本质上代表的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蕴含和体现的必然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深深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0]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并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加以推进,离开党的领导,既走不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1]。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目标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从性质来看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初心使命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2]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概括地说就是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而要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目标。贯穿在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作了概括;党的十八大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时,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内容;[1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将“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切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的基础上[14],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作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15],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历程体现着我们党无比深厚的人民情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丧失了根本前提。因此,为了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成就、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当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这既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信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其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就是顺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推翻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集中体现在它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8]这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体现为在其指引下多国人民推翻了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9]马克思还以唯物史观为根据论证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不合理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动例证。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奠基,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开创,再到新时代的更加完善定型,其中无不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成功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这一论断的提出和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价值理念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早已指明,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基础上。但在现实中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的,因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必须把推进工业化和物质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1]。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前后接续、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加以推进,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3]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从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从人口和现代化关系的角度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指标衡量物质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党的二十大在规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时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4]。这表明,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是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也将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充分调动不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凝心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度较大,要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的目标也意味着我们推进现代化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并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扩大一倍多,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也将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更多机遇并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着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尺度,但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在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尽管西方现代化国家整体而言实现了现代化,但由于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社会巨额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有,这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其目的就是要推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要继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5]他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26]这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观,是主张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7]。和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曾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也很重视发展教育、科技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弊端,使其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始终难以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标准。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夯实现代化的物质根基的同时,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8];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等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三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创性地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9]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被充分吸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容作出具体阐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0]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建立在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同宗的直觉意识基础之上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概括,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它与道法自然在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上是相通的。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命共同体思想,既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又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这些思想也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从自然界获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都绕不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立足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总结自身发展实践经验,超越西方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我们既没有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老路,又总结了一个时期以来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还有效应对了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给发展带来的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日益成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重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32]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礼记》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3]秦汉之际的一些思想家不满于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向往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大同”理想社会。尽管这一理想难免带有某些空想色彩,但它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至善境界,无疑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一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已经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所替代;人人平等的社会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也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我将无我”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新的更高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中的再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须臾不可缺少的价值理念和崇高精神。

三是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民贵君轻,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4]以来,“民贵君轻”的价值理念和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毛泽东同志曾将其视为中国古代有关人民性思想的重要范例。[35]《管子》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命题。[36]虽然,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社会条件下难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但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并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之一,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弘扬“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并赋予其唯物史观的科学含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他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37]这充分阐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最广泛、最真实和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8]平实的语言揭示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维系和推动。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中间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谋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展为系统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3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及其五个方面特征的阐述,是在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最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40]这就为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建立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独特价值理念,又包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对人类文明价值观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41]他还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42]可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类文明价值观,对于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彰显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是在人类交往的全球化中实现的。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在价值观上的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是靠对外侵略扩张、殖民统治、压迫剥削甚至掠夺别国财富实现的,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资本主义贪婪自私的社会本质,也是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43]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继承和弘扬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既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又使世界人民普遍受益,同时引领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正确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44]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到“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到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判断,再到习近平主席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的凝练概括,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一脉相承和交相辉映,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勾画出超越国家之间差异分歧的“价值同心圆”,凸显出世界人民企盼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

二是主张文明多样统一的价值理念。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和超越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框架的视野高度,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对世界文明样态作出科学分析。他认为正如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样,世界文明也在多样性中呈现出统一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环境、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不同,其文明形态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既然可以称之为文明,就必然对人类进步作出了独到贡献,因而也内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统一性。世界文明因其多样性而丰富多彩,因其统一性而可以也必须进行交流互鉴,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纷纷出现,这背离了世界文明多样统一的客观规律,成为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障碍。现代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多样性的统一,各国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必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西方少数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作出了应有贡献。但不能因此就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和资本主义化,不能由此断言西方现代化模式是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由于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因而经济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像西方现代化那样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先后顺序“串联式”发展,而是要采取“并联式”发展的方式。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两大飞跃的基础上,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4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同时,这条道路不仅引领中国的现代化方向、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多彩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6],“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47]。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吸收利用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并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是加速本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三是坚持文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统筹好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发展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文明的形态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反映出我们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8]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我们不仅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内在相通、本质同一的,但在阐述的角度和意义的指向上有所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而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旨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文明作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摆脱蒙昧野蛮而走向进步开化的状态,承载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跃迁进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形态的超越,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出现把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的存在又使劳动者受到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束缚;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教育科技事业,但私有制却使整个社会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严重阻碍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社会形态的属性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现代化,从文明的角度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看,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统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文明的具体形态、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统一。贯穿在其中的中心线索就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是社会主义文明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著超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002)

注释

[1][10][47]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2][9][17][24][27][29][30][37][38][40][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22、21、24、22、17、18、37、46、19、23页。

[3][1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9、10页。

[4][5][11][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401、413、4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页。

[7][12][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52、9、475页。

[8][2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373页。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页。

[14][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594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22][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2、36页。

[25][26]习近平:《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2版。

[2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51页。

[3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页。

[33]《礼记·礼运》。

[34]《孟子·尽心下》。

[3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40页。

[36]《管子·霸言》。

[39]《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侧记》,《人民日报》,2023年2月12日,第1版。

[41][42]《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1版。

[4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4页。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9页。

[4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页。

责 编∕包 钰

Valu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Yan Shuqun

Abstract: As a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tains the unique values holistically presented in the Marxism, the Communists, the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ll the common mankind as well in the cause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Those value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t value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nifests the distinctiv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supremacy"; to advocate the coordinat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bundanc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ursues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s and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eatively and innovatively; to advocate the common values of peace, development, equity, justice, democracy and freedom for all mankind,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ranscends the Western universal values fundamentally.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humanity civilization, values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