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延津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延津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治理效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培育先锋:筑牢乡村振兴人才之基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延津县以人才培育为突破口,实施“头雁”培育、“导师帮带”、人才战略“三项工程”,凸显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强了乡村振兴“先锋队”。

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采取乡镇推荐、县级研判的方式,综合政治素质、带动能力等各种举措,筛选确定3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培养对象,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内容,重点培养一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制定《延津县“30头雁培育工程”积分管理办法》,进行目标式管理,实施履职积分制,半年考核,年终总评,按照积分排名及时调整补位,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30头雁”动态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头雁展翅、群雁高飞、比学赶超的“雁阵效应”。

实施“导师帮带”工程。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实干导向,择优遴选一批政治坚定、担当作为的乡村干部担任帮带导师。同时,立足乡村现实需要,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基层选调生等群体中挑选帮带对象,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结对帮带。结合实际印发“导师帮带制”工作清单,指导乡村制定帮带计划、建立导师工作档案等,规范“导师帮带”有序推进,形成了“师带徒、徒成师、代代传”的良性循环。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制定《延津县“十百千”人才战略工程实施方案》《延津县人才回归实施办法》等,建立延津县在外人才信息库和农村实用人才库,逐步实现人才资源互通互享,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目前,在外人才库已入库800人,农村实用人才库已入库700余人,并将优秀实用人才纳入村“两委”干部后备力量。先后与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共同探索“科学试验—成果转化”新模式,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筑牢乡村治理之基

郡县治,天下安。延津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以“五星”支部创建、编制“减县补乡”“三零”平安创建为抓手,促使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基层干部“动”起来,社会治理力量“聚”起来,不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筑牢了平安乡村“压舱石”。

以“五星”支部夯实战斗堡垒。建立领导干部包联指导督导制度,在县级领导干部原有分包联系乡村的基础上,新增“五星”“四星”村分包任务,推行乡镇干部“包星”制度,由乡(镇)长、党(工)委副书记分包“五星”“四星”支部,其他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分包“三星”及以下支部,确保“一对一”指导推动。2022年创成“五星”支部4个,“四星”支部29个,“三星”支部114个。

以“减县补乡”赋能基层治理。在编制总量不增的前提下,扩充基层人员数量,结合乡镇具体情况,将下沉人员分为自收自支选派人员和转隶人员两类,分别采取转编考核、岗位和人员同步下沉的方式进行调整。2019年以来,共下沉编制371名,并结合乡镇退休产生的空缺编制,补充人员424名,真正实现了编制“流”起来,人员“动”起来。

以“三零”创建打造平安乡村。建立“金融+平安建设”激励机制,将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情况作为“信用户”评定和实行利率优惠的依据,享受较标准利率下浮20%的优惠贷款利率。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整合“技防进家庭”“雪亮工程”监控平台等资源,建成规范化乡级综治信息平台,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发“千里眼”“云广播”“随手拍”等模块功能,汇聚群防群治力量,全面提升技防保障能力。以“石婆固千千解志愿服务队”为示范,带动各乡镇规范建立千千解志愿服务队,发挥妇女优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09起。整合网格员、“一村一警”、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党建引领、聚焦产业:筑牢乡村产业之基

延津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模式。建立“乡镇党委与县农商银行党委、行政村党支部与各基层支行党支部、村支部党小组组长与农商行客户经理”三对接机制,以信用评定为切入点,破解村民贷款无物抵押、无人担保等难题,创新开发“乡村振兴贷、振兴e贷”系列等18款特色金融产品,对特色产业浓、经济活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加大资金支持。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依托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塑造等方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产业园涵盖的218个村、6.13万户、27.2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万元。园区内主导产业覆盖率96.4%,带动4.91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用好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等“国字号”招牌。一是县级层面,采用“1+N”模式(“1”指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大型加工基地,“N”指在乡村建设若干种养基地),为乡村发展注入产业,重点推进投资广西桂柳牧业孵化、养殖、屠宰和饲料加工项目。二是乡镇层面,扶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谋划花生深加工项目,培育了王楼镇任庄蔬菜种植、丰庄镇秦庄花生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贵州茅台将延津小麦确定为制曲专用原料,并建立有机小麦原料基地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为主,其他特色农产品竞相发展的“2+N”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村级层面,通过三变改革,盘活乡村资源要素,19个试点村通过成立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合作社,培育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比如,石婆固镇南秦庄村、北王庄村均成立资产股份合作社,下属土地合作社破解了土地零散、利用率不高的难题。

【本文作者为中共延津县委书记】

责编:王 克/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