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雄安新区规划的创新与成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最早从2016年开始参与雄安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6年多来,新区坚持多规合一,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开展规划编制,形成一张规划蓝图,并且不断深化细化,先规划后建设,新区崭新的城市轮廓逐渐显现出来。

雄安新区规划的“新”体现在构建新的区域格局,形成优质疏解环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稳步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来看,发展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关键问题还是河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承接能力相对薄弱,京津的高精尖成果与河北承接能力之间的梯度过大,河北本地的创新吸纳能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来破解这一难题,培育形成京津冀新的增长极,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发展新的两翼,共同承担起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发挥对河北省、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强调支持疏解项目落地生根,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培育新区自我发展能力,聚焦启动区起步区建设,建设现代化城市样板,构建生态文明典范城,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

雄安新区规划的“新”体现在形成新的城市形象,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现代化新城。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雄安新区规划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规划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随形就势,在约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形成功能相对完整、空间疏密有度的组团式发展格局。突出集约节约,新区规划建设区按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雄安新区规划以“蓝绿交织”为新城底色,突出“水城共融”人民共享。

雄安新区规划的“新”还体现在应用新的建设技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与其他城市规划设计相比,新区规划对于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出了具体安排,围绕“创新智能、绿色生态、幸福宜居、韧性安全”的目标要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和示范。新区规划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先植绿后建城,提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便民利民生活圈,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实现职住平衡;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坚持天人合一的中华营城理念,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打造数字智能城市。

6年来,规划快速形成,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将雄安“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2022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韩正同志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值得充分肯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不断取得新进展。”短短的6年时间,雄安新区基本完成了新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阶段目标。“1+4+26”和“1+N”的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现今,京雄城际、京雄高速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完成;启动区生态系统和路网骨架基本成型,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城市雏形初步显现;中科院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等一批科技创新和高端高新产业项目有序落地,4家央企、4所高校、2家医院等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承接初见成效;保障启动区开发的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有序推进;部分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起步建设;白洋淀水质持续提升,“华北之肾”功能逐步恢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我们回顾新区规划建设的这段时间,雄安一直坚持稳扎稳打,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城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雄安谋定而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规划的原则、目标、骨架这些核心内容能够逐层传导、逐级落实,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主干道路、城市形态、建筑风貌特色也都一以贯之。一幅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雄安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