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创新驱动松江高质量发展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黄浦江上游,被誉为“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花园之城”。2016年,松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依托制造业基础和大学城资源,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成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以科技创新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使松江从传统农业区、近郊区,发展成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实现转型跃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总结松江转型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创新。

战略决策秉持新发展理念

G60科创走廊的推出源自新发展理念的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松江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刀阔斧推进转型发展。

松江曾是上海的农业大区,有15万亩水稻良田,粮食亩产、生猪存出栏量全市第一。20世纪90年代,G60高速公路开通,松江进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到2016年,松江建设用地空间资源已经基本布满。针对瓶颈制约,松江没有按部就班,沿袭传统的思维,而是秉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坚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围绕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力建设科技和制度创新的先试走廊。

如今,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达到2306家,是“十二五”末的4.9倍,总量位居全市第三。以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年均增长3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超过63%。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幅12.4%,总量跃升到全市前列,“十三五”以来连续72个月逆势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十三五”年均增长10.5%,总量全市第二。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目前,“专精特新”企业达86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3家,较“十二五”末增长4.5倍,数量位居全市第二。2021年,松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市认定总数的11.4%,排名全市第二位。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松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的指示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广阔视野,服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明确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的战略定位,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从松江的城市战略迈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松江始终把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一招,让城市处处涌动创新创业的激情,使其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科创生态,积极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加快把突破性政策转化为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实际成效,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体系,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强大合力,实现合作共赢;强化改革创新,深化九城市政务服务互认互通,提高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流转效率,促进相互顺畅衔接和联动发展;强化金融赋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人才支撑,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长三角一体化大框架下一系列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研发、集群创新、人才支撑、金融服务等能力不断提升。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发展过程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决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多部委联合制定顶层规划,支持建立了“央地联动、区域协同”的合作实施机制,推动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跨区域合作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创新区域协同组织机构运作模式,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壁垒,强化制度精准创新和有效供给,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携手共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松江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把科创驱动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命脉。创新策源能力是一种原创能力,也是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策源地的核心竞争力。按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先”示范走廊和松江发力建设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松江区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作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提供战略科技力量。

布局建设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急迫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尖端领域,瞄准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引国内知名大学,中科院、上科院等知名科研机构来松江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争取国家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松江先行先试、落地落实。

聚焦前沿性原始创新与战略性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研究、注重源头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优化机制、打通环节、消除堵点,推行科技攻关制度,吸引培养高水平科创人才。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和上海制造业强区,为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松江区明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落脚到产业发展上,以创新集群引领产业集群,以全域创新联动区域创新。针对松江制造业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特点,在重点区域布局体现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科技项目,以研发创新能力的带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集聚、组团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着力“补链强链”“集链成群”,打造研用产一体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平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将产业链条延伸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构建一体化产业创新合作生态。

支持创新集群内领军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聚焦“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引育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支撑技术成果产业化,整合打通研发应用全系统链。

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联通,在机制、模式、方法上突破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集群创新发展环境,对认定的产业创新集群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构建以园区、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科技服务机构协同的技术创新集群。针对细分产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在提高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强化产学研示范应用、增强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政策引导的精准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创新发展。

瞄准国际先进产业体系,共同编制产业协同规划,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为引领,吸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创新平台共建、科研资源共享、关键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建立面向关键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方面做出了示范性探索。

模式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自2007年起,松江率先探索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以“多规合一”为平台,突出规划引领,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成为农地“三权分置”的成功范例,把改革探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松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科创、人文、生态”价值取向,秉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建设人民向往的现代化松江新城,打造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松江样本。(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耿德红)

[责任编辑:郑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