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聚焦破解困难群体就业难困境,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链接资源,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企业参与、公益扶持、分类帮扶”的困难群体增收致富路,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龄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持续增收,保障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打造“红色经纪人”队伍 帮助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一开年,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东升村73岁的村民金建英和43岁的残疾女儿就忙碌起来,在村“红色经纪人”谈美娟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一份给锁芯线盖螺帽的手工活,每年能给家里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将大大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在长安镇,每个村或多或少都有一批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因年龄、技能等各种原因并不好找工作,如何帮助这部分人员实现高质量就业和持久增收,是长安镇必须直面的问题。为此,长安镇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宗旨,建起一支信誉度高、头脑灵活、经验丰富的“红色经纪人”队伍,他们一手“跑”企业、一手“连”市场、一手“牵”村民、一心“系”农业,通过对接企业、机构用工、加工需求,采用“企业发包业务,‘红色经纪人’承揽调度,农民居家生产”的模式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东升村党员吴亦凤就是一名“红色经济人”,在她和20余名“同事”的努力下,与4家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村内69名剩余劳动力及40余户行动不便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达2.5万元以上。
打造“共富工坊”矩阵 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赢
天明村71岁村民杨咬文最近不愁了,常年闲居在家的她在村电商直播“共富工坊”里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负责帮助打包花卉并发货,这也让杨咬文“工作不难也不累,收入也不错,去年挣了3万多元,生活更有奔头了”。
长安镇民营经济发达,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生态资源禀赋,立足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共富工坊”是长安镇实现困难群体就业的另一法宝。
天明村立足花卉种植优势,利用产业组团、村播带货、赋能培训等方式打造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在实现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为村内低收入农户提供公益岗位近30个,帮助困难村民人均增收近3万元。兴城村依托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和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建起了上方创业园“共富工坊”,按照定向招工的用人模式,与村民建立了稳固的用工关系,有效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共实现357人就业,带动人均年增收2.5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村、农户增收共赢……
截至目前,长安镇已打造了13家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矩阵,带动了5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及191户低保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达3万多元。
打造“运河公益”品牌 助力残疾人持续增收
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比,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但在长安镇,残疾人就业却不是难事,甚至还出现了残疾人员工“一人难求”的现象,背后长安镇“运河公益”品牌功不可没。
今年36岁的朱女士最近忙得脚不沾地,肢体四级残疾的她不仅要照看好自己的“私房西点店”,还要运用自己的烘焙技术和创业经验帮助残疾人。2021年,她带着自己的店铺入驻海宁市残疾人职业实训基地长安分中心,建起了“运河公益甜心”和“阳光花房”残疾人就业培训品牌,为残疾人提供西点、花束包装、手工制作等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
截至目前,“运河公益”系列品牌已对镇(区)600余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受过培训的残疾人成了福利企业、公益性岗位争抢的“香饽饽”,全镇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了98%,基本实现了“愿就业、尽就业”,已就业残疾人年均增收达2.5万元以上。
开发“共富零工坊”平台 向数字化改革要“岗位”
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化改革打通就业“供需”信息壁垒,是长安镇推动困难群体充分就业的最新尝试。
依托镇区中通、韵达两个省级快递中心,整合全镇企业临时用工及零散个体、灵活就业人员需求,开发“共富零工坊”小程序,通过大数据匹配,实现用工企业与零工人员精准对接,帮助零工人员告别“路边揽活儿”和“靠运气找活儿”困境,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共富路上不掉队。
(作者:俞吉俊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