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 单晓明
航空应急救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救援力量。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涵盖了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救援机队及设备、救援队伍以及救援支持保障体系,是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应急救援体系。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经深入分析调研,特提出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建议,以适应我国救灾救援需求,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之路。
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事业经历了长时发展,随着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视,通用航空产业稳步发展,通用机场建设加速,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目前我国的航空救援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航空应急救援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应急需求。
二、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管理体制有待加强。在领导层面,归口管理部门不够明确,难以整合资源形成救援合力;在指挥层面,常设专职机构少,难以快速调动和高效指挥,不能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时效性。
2.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弱。我国航空应急救援机源总量不足百架,以大中型飞机为主,资源分散、力量难聚,而应急小飞机使用率很低。实践表明,小飞机较中大型飞机具有机动灵活、响应快,对场地、取水源要求更低的优势,在灾害事故中能充分发挥“早、稳、准”的作用。
3.政策机制保障力度小。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政府购买航空应急救援服务的制度机制不完善;航空应急救援资源征用调用补偿标准不明确;通用航空公司参与应急救援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
4.民用航空装备制造水平低。目前各国对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的需求都很大,即便是世界发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设备也仍然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当前我国航空应急装备制造水平薄弱,技术发展滞后,装备匮乏,缺口很大。
三、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应对国家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迫切需求,航空应急救援是处理突发事件和灾难以及救援行动的生力军,是保障社会高水平发展后人民利益的重要支撑,也是牵引和推动通航产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动力。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布局“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一张网”
参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模式,建立中央垂直管理的专业化航空应急救援队,包括国家队,省、市(州)政府队和政企合作组建队等,建立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科学调度、能聚能分、机动灵活、互帮互助的资源配置机制。
同时,针对中央及各省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定考核机制,促进各地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健康、融合发展,确保全国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布局一张网,实现航空应急救援机制建设一体化。
2.推动空地融合,打造“飞机+地面队伍”救援新模式
空中救援力量与地面救援力量分别作为应急救援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空地一体化将成为应急救援的发展方向和制高点。建议整合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与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推广“飞机+专业队伍”的作战模式,总结提升空地配合技战法水平,推动“地空防灭”一体化运作。
同时,增加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员编制,建立飞行观察员、调度员、指挥员、气象员等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空地队伍联防联训,拓展多灾种综合救援水平,探索特殊救援环境条件下及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打造面向全灾种、大应急、多领域的综合航空救援人才。
3.加强政府采购,“大小飞机合下一盘棋”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开放,通用航空即将迎来大发展,也必将形成我国航空救援体系中重要的民间力量。建议国家鼓励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向通用航空运营企业购买应急救援服务,将具备条件的通用航空公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将有效扩充航空应急规模力量。
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在采购航空服务过程中,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 “大飞机力量大、小飞机精准灵活”的各自优势,构建大、小飞机联动作战体系。鼓励国产自主航空器及动力在应急救援服务中发挥积极应用。这样既能优化机源、节约成本,又能提高航空应急作战效率及自我保障水平,从而迅速推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4.自主自强,提升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国产化
建议强化国家在发展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中的主导地位,出台优惠政策、设立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企业加入航空应急装备创新研发大军,支持企业优先研发森林灭火装备、火情定位追踪系统、卫星图传系统等实用性强、投产效果明显的装备产品。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研发创新水平,以期不断增加航空应急装备数量,提升装备性能,为我国航空应急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全方位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国产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