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黄小玲
一、基本情况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湖南省株洲市文旅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当前,需要进一步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助力经济加快恢复好转。
(一)“古”色文化厚重。湖南省株洲市是底蕴深厚的神农福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在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炎帝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炎帝陵正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标、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复兴筑梦的动力源泉。
(二)“红”色资源丰富。湖南省株洲市是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所辖的茶陵县、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丰富。土地革命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将支部建在连上、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等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均发生于此。革命年代,涌现了李立三、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左权、蔡申熙等革命家、军事家,诞生了41位开国将军。
(三)“蓝”色文明独特。湖南省株洲市是加速崛起的制造名城,作为新中国“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340多个“第一”,形成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主导优势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制造业城市位居全国第36位。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清水塘工业遗址和醴陵红官窑为代表的工业科技旅游资源丰富。
(四)“绿”色生态秀美。湖南省株洲市是绿色清新的秀美之地,地处湘赣边区罗霄山脉西麓,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11%,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亚洲第一氧吧”,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五)“橙”色活力彰显。湖南省株洲市是活力四射的欢乐之城,建有国际一流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以及集绿色生态回归、游园嬉水、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大型水上主题乐园——云龙水上乐园。
近年来,湖南省株洲市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依托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陶瓷文化、绿色文化等,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华始祖炎帝”“世界制造名城”“千年瓷都、天下醴陵”“第一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大品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业旅游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醴陵陶瓷被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季翔先生盛赞为“千年瓷都·天下醴陵”,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坛)获中宣部推介,“幸福邻里社区学院文体分院”入选国家文旅部创新案例,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性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融合品牌。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湖南省株洲市计划用5年时间,全力实现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过千亿,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将旅游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株洲市自然风光优美,文化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南北狭长地形,且缺乏资金投入,许多景点的水、电、路、气、网、讯、厕等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文旅融合的带动性和引领性的优势项目和龙头企业,“国字号”的文旅品牌少,文旅产业集聚发展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加强重大项目支持。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中优先将炎帝陵核心区文物风貌改造、炎帝文化园、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醴陵群力瓷厂旧址保护利用、清水塘1956文创园、万丰湖体育公园、酒仙湖体育公园、九郎山体育公园等一大批世界级名片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项目纳入重大项目库。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债等方面给予倾斜,助推一批文旅体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二)建议支持文旅品牌创建。支持湖南省炎陵县和醴陵市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醴陵市创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支持株洲市用3左右时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消费机制更加健全、供需更加平衡、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