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近年来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至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带动学校全员深入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服务,压紧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在做好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的同时,更要积极思考如何使培养的人才能用、管用、实用,如何使学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如何主动牵手企业协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要及时掌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毕业生就业需求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各用人单位在招募新员工时已经不会简单地只看学历和文凭就作出是否录用的决定。毕业生有没有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有没有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不断发展的潜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关注的重点。高质量的就业能力不仅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过硬,更要求毕业生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个性化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要聚焦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优先开展、重点实施、接续推进、广泛沟通,通过全面深刻系统地掌握企业需求、行业需求、社会需求,谋划好、解决好学校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来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问题,以便及时将企业的各种岗位要求、技术改进等及时反映到学校教学中,避免将来出现学校教育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分离的问题。
要建立和加强就业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访企拓岗活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创出一套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成长新体系,建立一套确保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在课程结构上更加重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类课程的综合配置,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有利于就业力培养和提升的综合课程平台体系。突出就业导航性,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将社会对专业人才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变化及时反映到课程中,切实保障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从而培养出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和良好就业力的毕业生。要积极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将以理论主的学校教育与实践为主的企业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持续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通过社会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学习,教育引导毕业生能够按照社会的客观要求调适及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要着力提升和改善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就业能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求职过程中的竞争结果更多地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业能力。当前,受企业和社会重视的能力不仅仅是专业应用能力,还包括毕业生个人适应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如诚信、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因此,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核心素养、紧盯薄弱环节,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韧劲,确保将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探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结构,实施全员化、全程化、目标化、综合化、实效化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要建立适应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培养机制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强化毕业生人文精神与工程精神的相得益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专业素养与综合工程素质的兼容并包,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作者: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