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完善促进共同富裕制度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既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财富“蛋糕”,又要通过彰显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切好分好财富“蛋糕”。新时代,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

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要立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注重提高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制度体系,既实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完善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的制度体系。民富是国强之基础,国强是民富之保障,促进共同富裕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互促互进的。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依靠勤劳智慧致富。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适应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新趋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们通过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更高水平的收入。

完善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的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的制度体系,在促进全体人民实现物质上的富裕富足的同时,也实现精神上的自信自强,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聚焦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断完善切好分好财富“蛋糕”的制度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完善有利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制度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进一步完善体现效率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通过再分配对初次分配进行有效调节。完善注重社会和谐的第三次分配制度,激励和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多渠道参与或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构建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爱社会。

二是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打破城乡之间的藩篱,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力度,加快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索有利于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新业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完善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促进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鼓励不同区域板块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子。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倡导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创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的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推进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瞄准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减少公共服务城乡区域间的制度性差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苏毅
标签: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