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关于一流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创新的建议

摘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我国科技体制、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制度改革。原创成果具有结构特征、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十年磨一剑成果的综合特征等。基于原创成果的这些特征,一流人才评价应采用原创成果展评模板,应以知识点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杜绝以次充好,助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只有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标准,以原始创新论英雄,一流科技人才方能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原始创新 原创成果展评模板 原创关键词 原创关键词分析法 论文展评模板 数据库-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科技体制、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制度正面临着深刻而急剧的变革,以满足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我国科研事业正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阶段向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自立自强阶段转型、跃升,科研难度陡然增高。现行科研考核方式内容繁琐、标准却不高,与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极不适应,只有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标准,一流科技人才方能凸显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创新成果,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8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指出,对于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建立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评价指标。原创成果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简称,“以原创成果论英雄”,不仅适合基础研究领域,同样适合理论研究、交叉学科、人文社科、综合研究等各种学术研究领域。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双管齐下:一是确立依据原始创新作为甄选一流科技人才的标准,用原创成果展评模板与原创关键词作为试金石;二是确立高标准、优胜出的严格科研考核与监督体系,实现以知识点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有效杜绝以次充好,扫除垃圾论文。

原始创新及其四个特点

原始创新是因突破而开辟新领域、新方向的重大创新,不仅是从0到1,而且是从1到N。也就是说,原始创新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也是两个根本特征,缺一不可:突破和开辟全新领域,突破是从0到1,开辟全新领域是从0到1再到N。目前常见的关于原始创新的定义,没有明确“开辟全新领域”这个根本特征。当然,所谓全新领域也是分层次、分范围的,例如,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全新二级学科;碳-14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化石地质年代的一种全新方法。

笔者认为原始创新有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泛: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工程领域、管理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智库领域、设计与创作领域等都有原始创新,凡是有创新的领域,都有原始创新;二是从无到有,从0到1;三是影响巨大:通过从0到1再到N,开辟全新领域,是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形成新蓝海;四是底线安全:科技至善,可持续造福人类。具备前三个特点者可称之为原始创新,四个特点都具备者称之为可持续的原始创新,它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推动社会可持续安全与发展。

依靠同行评议,原始创新难以得到及时承认

完成原创成果需要三个环节:做出—发表—公认,在得到公认之前,它不是原创成果,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可能是一个“错误”。原创成果要获得承认,需要经过同行评议,而同行评议固有的主观性、非共识、同行利益纠结等问题,使得原始创新很难得到及时承认,会成为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瓶颈。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在科技史上,原始创新屡遭磨难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丹尼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发现准晶体,被当时的化学泰斗、两次诺奖得主鲍林(Linus Carl Pauling)讥讽为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获得科技大奖可使原始创新得到承认,但其也有三点不足:获奖时间延迟,通常在成果面世后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奖,不利于原创成果与一流人才及时发挥作用;科技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综合研究领域,没有设置权威大奖;国内学者在国际上有时不能获得公平获奖机会,尤其在人文社科、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和智库领域。

基于原创成果特征的原创成果展评模板能实施及时有效评价

原创成果评价问题不解决,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就难以顺利实施。为使原创成果及其完成人及时得到承认,笔者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克服同行评议缺陷,用开放评价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替代同行评议,既继承了同行评议的优点,又克服其缺点,以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二是针对原创成果,对其结构特征、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十年磨一剑成果的综合特征等,进行规范展示以便于评鉴,实现对原创成果及其完成人的及时评价与甄选。

原创成果的结构特征。原创成果是因突破而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笔者概括出突破点四要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僵局/技术范式/主流技术/技术系统/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经济发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怎么突破(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突破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和前景(这是原创成果的核心特征及其与推进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之所在);原创成果的主要创见及核心贡献。由于可开辟的细分研究领域很多,原创成果并非凤毛麟角。

原创成果的过程特征。原创成果往往是长期坚持、孜孜以求的结果,不断发表论文,不断有学术界的反馈,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

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这一特征加强了原创成果的可信性:职业学者长期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有以下原因:认为该问题重要,所以孜孜以求;确信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走通了,结论成立或基本成立;长期检索和国内外交流互动,确信是独创独有、是原始创新甚至开宗立派;不断得到学界积极反馈、好评和鼓励,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和认可。

原创成果的综合特征与“原创成果展评模板”。原创成果往往是十年磨一剑,其综合特征鲜明。强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笔者提出“一把剑主义”——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原创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一把剑”要点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可作为原创成果展评模板的核心内容:标志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反馈与好评;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科技史表明,层次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原创成果体现其水平,诺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