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关于一流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创新的建议

摘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我国科技体制、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制度改革。原创成果具有结构特征、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十年磨一剑成果的综合特征等。基于原创成果的这些特征,一流人才评价应采用原创成果展评模板,应以知识点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杜绝以次充好,助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只有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标准,以原始创新论英雄,一流科技人才方能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原始创新 原创成果展评模板 原创关键词 原创关键词分析法 论文展评模板 数据库-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科技体制、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制度正面临着深刻而急剧的变革,以满足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我国科研事业正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阶段向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自立自强阶段转型、跃升,科研难度陡然增高。现行科研考核方式内容繁琐、标准却不高,与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极不适应,只有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标准,一流科技人才方能凸显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创新成果,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8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指出,对于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建立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评价指标。原创成果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简称,“以原创成果论英雄”,不仅适合基础研究领域,同样适合理论研究、交叉学科、人文社科、综合研究等各种学术研究领域。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双管齐下:一是确立依据原始创新作为甄选一流科技人才的标准,用原创成果展评模板与原创关键词作为试金石;二是确立高标准、优胜出的严格科研考核与监督体系,实现以知识点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有效杜绝以次充好,扫除垃圾论文。

原始创新及其四个特点

原始创新是因突破而开辟新领域、新方向的重大创新,不仅是从0到1,而且是从1到N。也就是说,原始创新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也是两个根本特征,缺一不可:突破和开辟全新领域,突破是从0到1,开辟全新领域是从0到1再到N。目前常见的关于原始创新的定义,没有明确“开辟全新领域”这个根本特征。当然,所谓全新领域也是分层次、分范围的,例如,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全新二级学科;碳-14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化石地质年代的一种全新方法。

笔者认为原始创新有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泛: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工程领域、管理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智库领域、设计与创作领域等都有原始创新,凡是有创新的领域,都有原始创新;二是从无到有,从0到1;三是影响巨大:通过从0到1再到N,开辟全新领域,是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形成新蓝海;四是底线安全:科技至善,可持续造福人类。具备前三个特点者可称之为原始创新,四个特点都具备者称之为可持续的原始创新,它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推动社会可持续安全与发展。

依靠同行评议,原始创新难以得到及时承认

完成原创成果需要三个环节:做出—发表—公认,在得到公认之前,它不是原创成果,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可能是一个“错误”。原创成果要获得承认,需要经过同行评议,而同行评议固有的主观性、非共识、同行利益纠结等问题,使得原始创新很难得到及时承认,会成为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瓶颈。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在科技史上,原始创新屡遭磨难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丹尼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发现准晶体,被当时的化学泰斗、两次诺奖得主鲍林(Linus Carl Pauling)讥讽为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获得科技大奖可使原始创新得到承认,但其也有三点不足:获奖时间延迟,通常在成果面世后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奖,不利于原创成果与一流人才及时发挥作用;科技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综合研究领域,没有设置权威大奖;国内学者在国际上有时不能获得公平获奖机会,尤其在人文社科、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和智库领域。

基于原创成果特征的原创成果展评模板能实施及时有效评价

原创成果评价问题不解决,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就难以顺利实施。为使原创成果及其完成人及时得到承认,笔者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克服同行评议缺陷,用开放评价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替代同行评议,既继承了同行评议的优点,又克服其缺点,以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二是针对原创成果,对其结构特征、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十年磨一剑成果的综合特征等,进行规范展示以便于评鉴,实现对原创成果及其完成人的及时评价与甄选。

原创成果的结构特征。原创成果是因突破而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笔者概括出突破点四要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僵局/技术范式/主流技术/技术系统/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经济发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怎么突破(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突破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和前景(这是原创成果的核心特征及其与推进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之所在);原创成果的主要创见及核心贡献。由于可开辟的细分研究领域很多,原创成果并非凤毛麟角。

原创成果的过程特征。原创成果往往是长期坚持、孜孜以求的结果,不断发表论文,不断有学术界的反馈,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

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这一特征加强了原创成果的可信性:职业学者长期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有以下原因:认为该问题重要,所以孜孜以求;确信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走通了,结论成立或基本成立;长期检索和国内外交流互动,确信是独创独有、是原始创新甚至开宗立派;不断得到学界积极反馈、好评和鼓励,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和认可。

原创成果的综合特征与“原创成果展评模板”。原创成果往往是十年磨一剑,其综合特征鲜明。强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笔者提出“一把剑主义”——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原创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一把剑”要点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可作为原创成果展评模板的核心内容:标志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反馈与好评;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科技史表明,层次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原创成果体现其水平,诺奖、图灵奖、菲尔兹数学奖、陈嘉庚科学奖等权威大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成果,因此用有无原创成果,可及时甄别一流人才。

原创关键词与原创关键词分析法

有些原创成果,特别是理论原创成果、人文社科原创成果,往往包括原创的新概念,乃至以原创概念为中心构建新知识体系,例如剩余价值、创新、范式、默会知识、软实力等。原创概念往往作为论文的关键词出现,笔者称之为“原创关键词”,其特征是客观可检,如同引文分析依据客观的参考文献一样。在知识爆炸时代,新词汇、新术语、新概念比较多,其中作为论文关键词而问世者往往是经过提出者深思熟虑、确认是言之成理的新概念,并且往往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原创关键词”或“首发关键词”,是作为论文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新关键词,该词汇、术语作为论文关键词首次出现,但是在论文全文中、在各种文献中不一定是首次出现。

新词汇首次作为论文关键词或首次出现在论文标题中都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四点:这个新概念正式登场了,这比只在行文中出现要郑重、要有更多阐述;原创关键词不一定是全新的词汇,但必须具有新内涵而并非只是换一种说法,通过与以往相关概念的对比凸显其原创性及意义;以原创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而不是一笔带过;通过统计具有该关键词或标题中含有该词汇的论文的发表、引用、转载等情况,可以看出原创概念的提出者自己持续研究和积累的情况,以及被学术界研究、接受和传播情况。比起行文中出现的新词汇、新术语,对原创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原创概念的问世、获得承认、应用及传播情况。据此还可以提出原创指数或01指数(01-index)等。

原创关键词分析法可以借助学术界已有的关键词分析法进行分析,但又有自己的重点,主要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原创概念的构成与查新。原创概念由三要素组成:新术语+探讨其可研究性+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新结论。新术语需要对应新内涵,而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换一种说法,只有三要素都具备或简化为两要素(新内涵和新结论)等配套出现时,才称之为提出了一个原创概念。可见,提出原创概念比提出新术语、新词汇要困难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两者区别明显。关于原创概念的查新,不仅要查询是否先前有雷同或类似的词汇、术语,更要看其提出者是否自觉地探讨其可研究性且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并得出新结论。也就是说,仅仅凭先前出现过雷同或类似的词汇和术语,并不能否定原创概念的原创性,否则世界各种语言文字之多加上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就很难认证任何原创概念了。例如“范式”这个概念并不是库恩首先使用的,但是库恩赋予其新内涵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提出范式理论和一系列新结论,因此库恩成为范式概念的原创者。“准晶体”这个术语并非由丹尼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首次提出,但是由于谢赫特曼正确阐述其机制与意义并给出明确证明,而因此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就是他发现了准晶体。

原创概念的价值与意义。阐述以原创关键词(原创概念)为研究对象所开辟的新研究领域及其意义,说明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对原创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原创概念得到认可与传播情况。原创概念往往是一个词汇或术语,可以作为论文的关键词,而原创理论、原创方法、原创学说都是一段话,不容易识别和分析。利用原创关键词检索四大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论文转载情况,即可看出原创成果得到承认和传播的变化与现状,适当设计转载权重,还可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提出原创概念并非易事,具有原创关键词的论文被转载更难能可贵,因此只要列出具有原创关键词和标题出现该词汇的论文转载情况,足以说明获得好评的程度。

推荐系统与对接用户。对接用户对原创成果评价也很重要,因为用户不会同行相轻、不会嫉贤妒能,用户需要最好的成果和人才。为此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管齐下加以解决。自上而下是指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开展一流科研机构评估和一流学科评估,应均以原创成果数量为首要指标,如此才能够使得擅长原始创新的学者受到重视和礼遇。自下而上是指培育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用户接受以下两点认知:一是以一项原创成果足以认定一流人才,因为层次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原创成果体现其水平,有无原创成果是一流人才的试金石,以“尖”识才、以“剑”识才即可(“尖”和“剑”就是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成果);二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差距巨大,两者差距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与70分的差距,而是方向上、层次上、维度上的不同,一流人才可以助人洞悉先机、转危为安、出奇制胜。

原创关键词分析法提升了对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的评价与推广的效率及品质,对鼓励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积极意义。

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以知识点替代论文

低标准的考核会导致逆淘汰。科技高质量发展是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的科研产出都是以论文为基本单位,乃至形成“以刊评文”、唯论文等“五唯”顽瘴痼疾。更糟糕的是,以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导致考核标准低,极易鱼目混珠、以次充好。诸多知名学者都对我国科研论文低质量问题提出批评。大量垃圾论文意味着大部分科研产出系假冒伪劣,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贻误科研时机,更糟糕的是松垮的科研产出考核制度,包括既是领队又是裁判,“铁饭碗、都合格”,给以次充好和学术平庸大开方便之门。低标准、逆淘汰、考核标准低,并非好坏都过关,而是坏人坏事拉帮结派、嫉贤妒能,劣币驱逐良币。学术平庸是加强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的最大阻碍。《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先生指出“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平庸之恶”不仅在于自己成事不足、浪费资源,更恶劣的是嫉贤妒能、打压英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科研考核与监督制度,为此,笔者提出用知识点替代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既能够遏制垃圾论文的泛滥,也可以整治学术期刊乱象。

高标准的考核有助于优胜出。长期以来,人们以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体现为“期刊-论文”模式。该模式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优良的学风和学者的科研诚信,高度依赖学者对科研的热爱和对自己声誉的珍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规模应用,可以将科研产出从笼统的论文方式提升到精确的知识点方式,从“期刊-论文”模式跃升到“数据库-知识点”模式。当然,论文依然存在,但是有效产出已经凝练为知识点,对科研产出的考核也集中到知识点,以刊评文、唯论文、期刊乱象将不攻自破,以次充好、学术平庸难以蒙混过关。知识点分为三类:资料点、创新点、突破点。如果文章只有新资料,则不是论文而只是文献、史料。创新点和突破点是研究型论文的产出,创新点四要素:创新了何物,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等;如何创新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创新;与其他相近成果的比较;创新的意义与影响。突破点四要素如前文所述。创新点、突破点均特征鲜明,易于辨识与考核。

以“论文展评模板”考核学术论文,避免以次充好。论文有五要素:真问题、新结论、接续比较、论证、合理;论文基本三要素为:真问题、新结论(论点、学术观点)、接续比较(与已有工作的比较及优势);论文至少要包括真问题、新结论两个基本点。真问题是指研究性问题(Research Question),它应该导致新的学术观点(而非仅仅是观点),与观点相比,学术观点至少有两项优越之处:一般化与理论化。学术观点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与升华,其适用面广,因此提出新学术观点的难度与价值远超过就事论事所提出的新观点。“接续比较”不用面面俱到,在学术观点新颖的前提下,只要比以往的主流学术观点具有优势即可。

论文展评模板由论文五要素或基本三要素或两要素构成,通常基本三要素论文展评模板比较实用,两要素可以作为快速甄别的依据。用论文展评模板检验已发表的论文就会发现,大量已发表的论文是“三无产品”“两无产品”,缺少论文的形式要件,根本就不是学术论文,其比例之大超出想象,与多位知名学者关于存在大量垃圾论文的判断一致,巨量科研经费付之东流。

结语

科研是高端高尚的智力竞赛与精神追求,理想的科研环境是:除了真正的世界级一流学者享有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之外,其他科研人员都一律平等对话、公平竞争。当前,“管理者通吃”、学术不端、垃圾论文等顽瘴痼疾仍未破除,由于“抄作业”的科研难度低,有巨量科研经费的支撑,科研系统仍然可以运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另起炉灶”,构建新型科技体制机制。应依据原始创新甄选一流科技人才,回归科技史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提出原创成果展评模板与原创关键词及分析法等新评价方法,以知识点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单位,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与科研考核标准,加强科研监督,坚决杜绝以次充好。高标准严要求的受益者不仅是原创成果和一流人才,更包括风清气正的科研机构、德才配位的人才秩序与热爱科学、孜孜以求的广大学人。建议采用新评价方法盘点十年磨一剑原创成果,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在一流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