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意义、方向与路径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国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步伐,互联网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从全球范围看,网络空间正在构成人类社会的新型共同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家安全的新型公共领域。面对日趋发展和扩大的网络空间,必须坚持发展和治理的有机统一,实现网上和网下相互融合,引导网络空间向上、向善,广泛汇聚正能量;发展与完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意识形态斗争 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网络发展时指出,我国“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全局高度谋划网络空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决策部署,使我国互联网空间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不断打开,我国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国融入全球互联网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国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步伐,互联网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完善的信息设备配置、庞大的网民规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人民生活、公共服务、产业领域的全面应用,使我国网络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在5G、元宇宙等技术创新领域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空间。

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22年4月,全世界共有53.2亿个移动终端用户。全球网络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超过50亿人口接入互联网。按照联合国最近公布的全球80亿人口规模计算,世界上没有接入互联网的人口还有大约不到30亿人,全球互联网已经链接了大部分人口,“数字平权”不断得到促进。数据显示,“在超过50亿的互联网用户中,活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46.5亿人,同比2021年增长7.5%,占世界总人口的58.7%,每10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9个访问社交媒体平台。”近年来,尽管互联网增速有所放缓,但社交媒体的全球覆盖潜力巨大,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光明。国际国内网络空间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金流、人口流、物资流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新型全球公共空间和虚实空间结合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全世界各国人民、全球网络使用者是网络空间的活动主体,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决定着全球网络空间的现在和未来。

网络空间正在构成人类社会的新型共同体

网络空间是人类活动的新型共同体形式

网络空间是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形成的人类公共活动的新型共同体。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以共同体形式应对,并随着贸易、产业、技术进步不断拓展和创新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生产秩序、生活秩序的变革,并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表现出来。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在进行着。共同体的实践在各国有着各自的特点、特色,这些特点和特色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地理、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及其所铸造的社会结构特点,但工业化、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推动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动力上是类似的。不同的是,由于各国既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存在差异,这种冲击和影响在各个国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网络空间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形成的新型人类组织形态和共同体形式,既把各国人民组织起来,也把全世界联系起来,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新型社会关系模式或社会组织形态,它包含着人类在网络上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形成的群体形态、相互认同、相互认知、共同归属、文化价值等等。如果说,18世纪、19世纪的几代学者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纵向反思传统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反映当时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共同体理论,那么,之后不久,西方文化、西方工业向世界各地渗透,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考虑民族问题、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体性等问题,他们的思考奠定了多元文化理论、共同体理论兴起的文化基础、经济技术基础,形成了共同体问题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当今,以新的工业革命、全球贸易、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资金、人口、技术、信息流动为载体的全球互动,构成了全球网络空间共同体。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领域,部分国家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组织干扰其他国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小圈子”,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设置壁垒等手段“持续干扰他国创新发展,将导致全球科技创新放缓,全球信息技术发展面临技术体系割裂的风险”。目前这些风险已经开始显现,必须高度重视。

网络是人民生活的新型公共空间

网络构成了国内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人口大约有2.93亿,占全体网民的27.9%;城镇网民人口大约7.58亿人,占全体网民的72.1%,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网民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各个领域,以人们喜爱的短视频为例,“截至2022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占网民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网络视频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把握时事、观察社会、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购物、文化娱乐。相关数据显示,到2022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与2021年12月比较,增长了81万,占整个网民的86.0%。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公共空间。

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生活手段,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技术,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领域有拉大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还有3.62亿人口生活在互联网空间之外,尽管与2021年12月比较已经减少了1966万,但3亿多人口生活在网络空间之外,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从空间布局看,那些被排斥在互联网之外的人口仍以农村居民为主。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不能接近互联网的人口占比为41.2%,高于全国农村人口5.9%,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我们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问题。还有,“从年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2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1.6%,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2.5个百分点。”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老年人提高互联网的可及性,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关注。

跨国界网络构成全球新型公共空间

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信息流动模式,加速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互联网基础上,技术、资金、人才、信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速流动,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本要素,甚至成为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发达国家建立了管控互联网平台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政策、标准、策略,把数据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高度,使跨境数据流动监管由注重企业科技信息、个体隐私保护逐步上升到国家网络安全、数据主权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涉及国家数据安全的综合性议题,数据的跨国治理合作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议事议程上。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攸关国家安全的新型公共领域

网络空间有待进一步净化

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使用网络娱乐休闲、阅读学习、获取信息、购物销售,网络空间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的社会空间,原有意义上的现实空间与现有的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超越现实与虚拟的新的社会形态,完善这种新型社会形态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社会秩序,实施社会治理,加强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依法净化网络空间,坚决反对通过网络煽动推翻国家政权,宣传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的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网络欺诈、色情传播、人身攻击、违法销售等言行。

必须看到,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涌现在眼前,提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处理纷繁复杂信息的能力迫在眉睫。每天,人们通过朋友圈、短视频,以及各种配送获得海量信息,但对于这些海量信息,如何判断、处理、接受,仿佛让每个人都感到束手无策,一些人无法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得出正确判断,进行理性思维,它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全面认识,甚至造成社会撕裂、群体分裂、网络冲突、现实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帮助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快速便捷地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使人们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去工作、学习、生活、提升,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努力奋斗。对于新闻推送必须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则,坚决杜绝新闻推送使年轻人走向极端的做法,避免社会加剧分歧引起的社会问题。

“数字鸿沟”带来了全球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数字鸿沟”带来了全球发展不平衡性加深,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深的‘数字鸿沟’,体现在互联网连接、接入和使用方面,对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其中,新加坡、挪威、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分较为领先,在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宽带订阅率、IPv6数量等方面发展较快;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不发达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仍待完善,这些国家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比仅为20%,并且下载速度慢,上网资费高。”这种“数字鸿沟”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各国经济复苏步调不一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数字经济规模、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和质量等方面远远好于也快于发展中国家,南北之间数字发展不平衡会进一步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南北差距,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更多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全球网络空间对抗趋势更加凸显

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向网络空间延伸,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虚实结合加剧了地缘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成为现代地缘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新形态。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现有支撑全球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应用规范是发达国家开发和建立的,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愿望,甚至存在着违背和侵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等问题。一是全球范围内侵犯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甚至网络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安全漏洞、数据泄露、黑客入侵、网络诈骗、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危害各国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发生在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对抗和冲突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大规模有针对性的网络空间行为持续发生,网络空间风险威胁人类,勒索病毒、外部攻击、内部恶意活动更是互联网风险的重中之重。二是单边主义、逆全球化、霸权主义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发酵,新冠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催化国际力量分化重组,全球供应链不断遭受冲击,各国合作制定全球统一的网络空间规则和措施越来越困难,而且相关规则、标准、技术碎片化趋势日益严重。三是跨境数据治理存在一系列难题。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科技巨头信息权力无序扩张,但其内容生产与推送却‘有权无责’。尽管‘用户生产内容’(UGC)和‘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等内容生成机制不断演进,但互联网媒体内容往往良莠不齐,失于监管。”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十年来,在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长也不断增长。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润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媒体的全面领导,坚持宣传正能量,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导向,唱响主旋律,逐步建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内宣外宣互动的传播格局,党和政府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以先进技术支撑媒体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手段,寓教于乐,滋润人心,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面对日益拓展和扩大的网络空间,必须坚持发展和治理的有机统一,实现网上和网下相互融合,引导网络空间向上、向善,广泛汇聚正能量。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引导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使网络空间成为人民生活的新型共同体。

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把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和全球秩序的高度,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

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全球化、数字化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全球网络空间建设必须实现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政府间组织、国际民间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以及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积极参与,才能建立起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完整合理框架。

一是尊重各国的网络主权。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环境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治理模式,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空间公共政策,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坚决反对网络霸权,反对利用网络空间干涉他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危害他国安全等行为。

二是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共同防范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的淫秽、洗钱、恐怖、赌博、贩毒等犯罪活动。坚决杜绝通过网络窃取商业秘密、网络攻击等违法行为。

三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同舟共济、互信互利,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搭建更多沟通合作的平台,不断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在互联网时代和网络空间中获益。近年来,各国更加注重培养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技能水平,以弥补社会“数字鸿沟”。各国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公民数字素质,助力全体公民融入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努力,成效显著。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必须互学互鉴,共同探索。

四是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使用网络的主体是现实的,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必须遵守法律,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夯实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和价值基础,使网络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包括跨境数据流动、互联网媒体内容、智能算法技术在内的互联网媒体治理议题都不可能依赖任何单一主体达到目的。无论是内部的边界重构,还是跨国的共识形成,平台规则问题与更多互联网媒体面临的重重挑战,都预示着全球互联网治理从单一的立法限制互联网企业迈向重建互联网空间规则的‘深水区’。同时,无论是数据流动、内容呈现还是算法推荐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反垄断立法和平台治理的深入,未来各国政府将进一步评估互联网企业及其数字平台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为互联网空间这个曾经的‘法外之地’划定清晰的规则边界。”

不断加强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

毫无疑问,技术进步是当代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基础设施创新日新月异,网络空间竞争日趋激烈。一是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互联互通。网络空间的本质特征在于虚实互联,网络信息的价值在于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缩小和消除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消除“数字鸿沟”,让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在互联网的信息通道上实现交往交流,进而实现交融。二是通过网络空间建设创新网上交往交流文化。纵观各国历史,各个民族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彩,不断发展进步。人类自其产生就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生产和生活,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新型渠道,是人类在技术进步基础上构建的新型空间。现代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交流,创造条件让世界人民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共同、坚实的文化和价值基础。三是推动网络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繁荣。数字经济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成为当代经济的新业态,只有通过发展和完善数字经济,才能进一步加强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交融,实现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新境界。四是在保障网络安全基础上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公平有序发展。安全和发展是网络空间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坚持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网络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每个国家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绝不能把自己置身于网络空间之外,在一个日趋互联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五是在公平正义基础上构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建立健全由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参与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这些规则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基础在于个体的行为和心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心态展示在网络空间中,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交互,通过延伸人类认知工具——移动终端,人们感知网络空间共同体、理解网络空间共同体、建设网络空间共同体、发展网络空间共同体,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著:《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北京:中国工信出版社,2022年版。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年8月,http://www.cnnic.net.cn/。

责编:王 克/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