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乡村振兴 > 理论前沿 > 正文

传承优秀文化 打造西部强县

核心提示: 大竹县委、县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爱国文化、生态文化搭台,唱好绿色发展这台大戏,结出了大竹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位于四川省东部的达州市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2078.79平方公里面积,80多万人口,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丰富,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发展带、四川省川东北城市群。2019年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后,大竹县委、县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21年全县GDP突破400亿大关,达到421.2亿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农耕文化:大竹经济社会发展之根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之魂,而农耕文化又是“魂之根”。大竹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县,“稻文化”“竹文化”“麻文化”“醪糟文化”承载着一代代竹乡游子的乡愁记忆,为大竹的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强县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稻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核心。大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水稻种植。大竹人种植水稻,从育种、插秧、中耕到施肥、收割、储藏,都有自己的独技,形成了具有大竹特色的“稻作文化”。大竹人采用现代科技和政策手段打造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标准化基地,推动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300万公斤以上,产值6000万元以上,制种农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竹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气节。“大竹”因竹得名,自古就被誉为“绿竹之乡”。大竹人的眼中,满目青山都是四季苍翠茂密的竹海。大竹人的耳中,竹唢呐、竹笛子声声,齐奏、独奏、重奏、轮奏等多种竹唢呐表现形式丰富了文化生活。大竹人的舌尖上,素烧竹笋、酸菜竹笋汤、凉拌竹笋、竹笋炒肉等美味佳肴,成为忘不掉、情浓浓的乡味和乡愁。

“麻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名片。被西方人称为“中国草”的苎麻,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在大竹开始种植,以后不断发展,成为大竹农耕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苎麻和水稻并列成为大竹农作物之首,繁荣了大竹的手工业和商业,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醪糟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味道。东柳醪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成,配以108位中草药制成曲药酿制而成,和糟食用,不加糖而甘甜如蜜,且具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之功,又助消化及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凡到大竹者,无不欣赏这口腹之乐,回味悠长,清润胃肠。2011年大竹获得“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称号,“醪糟”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椿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清香。大竹日照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十分适合香椿生长。大竹栽培香椿已有500多年历史,中国香椿母本源就在大竹石河镇。大竹香椿以其“叶面光滑、色泽鲜红、香味独特”等独特品质在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畅销。大竹也被誉为中国香椿第一县,“大竹香椿”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白茶文化”是大竹农耕文化的滋润。大竹种茶制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滋养了大竹人爱茶、习茶、品茶,以茶待客交友的文化习性。大竹人在传统普通绿茶种植的基础上转型升级种植白茶,大大提高了茶的品位和效益,形成了大竹的“白茶文化”。大竹白茶现已成功注册巴蜀玉叶、国礼、川白茶、云雾鼎、蜀玉白月、竹尖香玉、中谭白茶等7个商标,并形成了每年一届的“喊山开茶文化节”。

红色文化:大竹经济社会发展之灵

大竹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大竹县杨通乡是一块革命英雄辈出的土地,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是四川省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发源地,也是川东游击队根据地,被誉为“川东小延安”。从1928年杨通苏维埃的创建,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勇悲壮的武装斗争,这里点燃了大竹的革命火种,孕育了徐氏小学革命教育基地,产生了以大竹县委第一任书记徐德为代表的众多革命烈士,形成了“徐小精神”,留下了徐德衣冠冢、徐氏小学旧址、徐相应烈士故居及舍身崖等众多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徐小精神”至今依然鼓舞着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激励大竹人奋发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绿色发展:大竹经济社会发展之果

大竹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爱国文化、生态文化搭台,唱好绿色发展这台大戏,结出了大竹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产”做优。无农不稳、有粮无忧。第一产业是大竹的传统根基,也是大竹立县之本、乡村振兴之要。大竹县委、县政府坚持“粮猪安天下、特色促增收”的“一产”发展理念,擦亮现代农业这块金字招牌,整治撂荒耕地,扩大播种面积,在全力做好“稳粮猪”、稳固现代农业“压舱石”的基础上,重塑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着力打响竹、苎麻、香椿、糯稻、白茶“五张名片”,使“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五张农业名片更响亮,壮大粮油、畜禽、蔬菜、水果、小龙虾“五大产业”,提升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业”,让大竹“一产”更优,为大竹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下坚实基础。

“二产”做强。无工不强、工业强县。工业是强县的“顶梁柱”,大竹大力建设天宝智能产业园,推动数字赋能,做强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苎麻新材料产业这个“1+2”产业集群,大力承接重庆、成都双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办好中国草(苎麻)国际高峰论坛,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入围全省“贡嘎培优”行动计划企业库,实施企业上市计划,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跃上新台阶,力争实现“大竹工业强县”的目标。

“三产”做富。无商不富、商活民富。第三产业是活跃县域经济、实现居民就业增收的“活水池”“推进器”。大竹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数据研发服务、金融服务、文体旅游五大支柱型服务业,促进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竹城美食、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绿色交通六大成长型服务业,尤其是依托大竹丰富独特的自然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构建起大竹从点到线再到面、旅游+休闲+康养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创建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县,使百姓从第三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