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与实现路径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世界格局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国内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理论本土化建设的内在链条。作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进步性、多维性、差异性、普遍性等一般性特征,还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等本土化色彩。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以执政党为主导的驱动机制、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以全过程为标准的民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以胸怀天下为方向的全球视野,并以经济、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4.003

庞金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主要著作有《政治学理论前沿十八讲》《公民与国家:现代西方公民传统与国家观念》《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等。

祛除蒙昧走向文明,摆脱贫困迎来富庶,乃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从未休止的现代化梦想。然则,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不同,经济格局、政治制度迥然,怀揣梦想的各国人民最终纷纷踏上形态各异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在近代中国被迫掀开现代化序幕的原初时刻,相较于醉心扩张、渐呈繁华的西方世界和欧洲诸强,中国是姗姗起步的后发地带,是不折不扣的落后国家。在屈辱中反思,在反思后奋发。历经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当代中国终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中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16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详细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阐释。究竟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何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潜在的政治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个性特征和本质要求,未来如何实现?这是本文试图具体梳理和深度剖析的核心议题。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基于对当前世界格局变迁、国内政治发展和理论本土化建设的现实背景与理论积淀的通盘考虑和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色彩。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格局变迁的必然结果。100多年前,中国人民面对外敌、痛定思痛,掀开了被动的西学东渐浪潮的序幕。自此以后,西高东低,以西为师,成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经百余年的探索和奋斗,当代中国深度融入现代文明进程,中西融通、中西互动,在某些层面、某些领域已形成平行发展的态势。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强国的群体性崛起,引发了古老的“修昔底德陷阱”。虽然人们对是否能够形成“一超多强”格局尚未达成共识,但大国竞争的格局已然显现。一直被后发国家视为样板和典范的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不平等愈演愈烈,移民浪潮风起云涌,身份政治、民粹政治势头强劲,反智主义、后物质主义暗流涌动,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正在遭遇空前的困境。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迁为重新理解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位势、重新认识中西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格局和背景,为准确理解、合理定位中国百年现代化探索之路提供了契机和底气。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内形势发展的本质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于现代化的坚守和追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涵盖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余年的探索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创新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波诡云谲,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变化、新发现和新成果,需要进行冷静分析和客观审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此同时,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尝试、不断摸索而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具体描述、集中呈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执行方案。这些现实政治的发展,都需要对现代化给予基于世情、国情、史情和民情的全面、科学与规范的分析和判断。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本土化建设的内在链条。首先,在百年现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其次,以往是中国人敞开胸怀向西方人学习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现在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和独特模式已经具备一定的示范意义,与中国具有相同背景和相似发展境遇的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和参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此一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崭新起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执迷和依赖,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选择权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2]。再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与发展,作为这一理论内含的重要内容的现代化理论也需要不断提炼和完善,如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进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最后,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归属、学术探讨和话语建构也必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非凡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以上论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更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足见其地位之高、份量之重、意义之远。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演进和转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作为人类现代化的起点。“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5]整体来看,现代化具有如下一般性特征。

一是进步性。现代化代表着一种向前、向上的发展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农业到工业,从狭隘到宽容,从臣民到公民,从畜力到蒸汽,其间虽也会有反复、波折甚至颠覆和倒退,但总体方向是前进的、发展的。

二是多维性。现代化不是人类社会单一维度的发展,也不是个别层面的革新,而是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技术等诸领域、多维度、全方位的变革,“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6]现实生活中现代化的启动往往是在某个领域率先突破,然后向外辐射和扩张,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领域变革的连锁反应。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现代化的起点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以文艺复兴为开端,有的认为以宗教改革为起点,有的认为以民族国家的崛起为开始,有的认为以工业革命的爆发为先导。[7]

三是差异性。现代化虽然代表着进步和发展,但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立足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根植于迥异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基础,置身各自的内部格局和外部环境,最终往往选择极具国别和地域色彩的发展道路、改革路线和制度风格。从近代英、法、美、德四场资产阶级革命到20世纪中后期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探索来看,不仅现代化的道路千差万别,现代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摩尔认为现代化的道路主要包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开辟(如英、法、美)、建立法西斯主义(如日本)、借助亚洲式民主制度(如印度)和走共产主义道路(如中国)等;[8]亨廷顿认为主要包括欧洲大陆型、英国型和美国型三种模式;[9]布莱克则认为应该涵盖最早进入现代化的英国和法国、英法在新世界的旁支国家、受法国大革命影响的欧洲大陆国家、欧洲社会的旁支拉丁美洲、传统政府强大且抵御外来影响力超群的俄、日、中及其他亚洲国家以及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其他亚、非、拉国家等七种模式。[10]由此看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各国历史不同、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选择各不相同”。[11]

四是普遍性。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虽各有不同,但纵观当今各国现代化的追索之旅,无不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避无可避的“转型难题”[12]:(1)“谁领导、为了谁”;(2)“走哪条道路”;(3)“以何种方式”;(4)“向何处去、追求什么”;(5)“借助何种制度”。这些转型难题实质上分别涉及现代化进程的驱动机制、道路选择、实现方式、价值目标和制度保障等核心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启现代化序幕之后的若干世纪,中国人民方始在诸强环伺的艰难境遇中、在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下开眼望世界,寻求救亡图存的真正出路。经过百余年数辈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终于开拓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出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3]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了“谁领导、为了谁”的现代化驱动机制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定了“走哪条道路”的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蕴含了上述现代化“转型难题”,那么,何为“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呢?五个重要特征如下。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考虑到我国十四亿多的超大人口规模,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可想而知。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中型、小型或微型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之路,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与阻碍,必须克服超乎想象的艰难和挑战。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距大,都为现代化进程增加了难以预料的难度系数。这也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稳中求变、扎实推进。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意味着现代化的进步和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共享,而不是为个别阶层、特定群体所垄断、独占。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点和关键点,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不遗余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期望每个人都平等、有尊严地过上幸福生活。与消除绝对贫困相比,促进共同富裕是更高级的追求,是更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衣食住行充足便利,柴米油盐应有尽有,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低要求。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精神层面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和高级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求充沛富足的物质文明,更要求强大富有的精神文明。人们不仅需要享受吃饱穿暖、丰衣足食的好生活,也需要拥有乐观向上、欣欣向荣的好面貌。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文明的丰富成果、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积极元素。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最终促成广大人民全面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在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往往以无底限开发自然资源、无止境损耗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引进的外商外资也大多以密集劳动、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生产线为主。虽然经济指标屡创新高,但空气、土壤、河流和不可再生资源等却受到严重污染和损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价值以及治理效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第五,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16世纪中叶,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先驱的西班牙,确立了全球首个横跨欧、亚、非、美四洲“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地位。紧接着,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通过垄断海洋贸易聚敛财富,迅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庶的“海上马车夫”。19世纪初,英国凭借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强权,在维多利亚时代步入全盛时期,成就了规模空前的“大英帝国”。这些率先踏上现代化探索之路的发达国家,无不借助垄断、强权、掠夺甚至战争等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现代化先行者的雄心与梦想,往往建立在被征服的人群和被殖民的土地之上,成就于此起彼伏的血火悲歌之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式现代化则起步于共存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在合作共赢的世界格局中,虽置身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百年大变局,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契机同在。“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4]将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价值信条和行为准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渴望从未停歇。中国式现代化乃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历史素描,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写照。既有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有理论逻辑的必需,更有现实逻辑的必要。不仅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史情、国情和民情的本土化色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执政党为主导的驱动机制。现代化进程需要强大的驱动力。欧陆各国的现代化大体属于政府主导型,积极作为、主动干预的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核心功能;英美各国大体属于社会主导型,自主自治、活力四射的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中国百年的现代化探索,走的不是上述政府主导或社会主导型路线,而是独特的政党主导型模式,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扮演着引导、主导和领导的核心角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引领逻辑,不仅是对现代化理论和道路的重要突破和贡献,也为政党理论创新提供了案例经验。”[15]作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党政军民学,到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强大驱动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责任担当和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发展的‘主心骨’和‘智慧脑’,就不会失去公平正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底色。”[16]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着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第二,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发展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富足的物质文明,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倡导何种发展理念、坚持何种发展道路、建构何种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为框架,以高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链供应链为支撑,以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突破口,进而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第三,以全过程为标准的民主制度。中国式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制度支撑和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民主不是口头的理论清谈,不是抽象的概念阐释,不是空想的乌有之乡,而是行动的现实探索,是具体的实践描述,是当下的政治方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当前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提炼和最新归纳,是最具中国式政治现代化色彩的民主模式和民主方案,最大程度确保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有效性。它源自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和实现民主的艰辛努力,是中国式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式民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融合,既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符合中国的史情、国情、人心和民意。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一切理论来自人民,一切制度为了人民,一切努力都以造福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为中心”代表着始终立足人民的立场,了解人民的愿望,尊重人民的创造,发扬人民的智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富足的物质文明和富有的精神文明,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确保纷繁复杂、充满挑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人民的参与度、自主度和满意度,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利益的保障性、持续性和成效性,“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就失去了根基和依托”[17]。

第五,以胸怀天下为方向的全球视野。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世界格局先后经历了以美苏争霸为轴心的两极体系、以美国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单极体系、进入21世纪后逐渐呈现的“一超多强”的多极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从世界形势来看,经济形势、政治格局、文化观念、价值信念、技术变革促使世界各国的国内政治、地区间政治和国际政治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和革命性变迁,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强的动荡变革时代正在迎面走来。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长期面临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难题,部分顽固性、多发性问题亟待解决。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实施必须牢牢坚持和把握如下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和驱动力量,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准确方向、正确道路和精确策略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以往其他国家现代化探索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8]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底色和制度根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追求,一切法律、制度和规则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尺度,以人民为准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和成熟经验。没有改革,就无法破除陈旧体制的流弊和障碍,无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开放,就无法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愿望。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所有进步和发展都不是一日之功,更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需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中国式现代化可能遭遇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更可能面对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独特问题,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克服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方能打开新天地、迎来新发展。

从时间线索来看,未来五年、十年和三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建设将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将明显缓解,思想交流和社会舆论将更加有序,民生保障将持续改善,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水平将大幅提升,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将更为完善,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迅猛提速。到2035年,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050年,我国将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本身是多维、立体和全方位的,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却不是一步到位、全线发展的。[19]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而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重申要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充分总结新中国现代化奋斗目标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如此一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对接,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中国式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其突破口和着力点又是什么?

一是经济的现代化。突出重点是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二是政治的现代化。建设重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创新和“一国两制”。三是教育、科技和文化的现代化。四是法治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五是文化的现代化。重点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六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七是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包括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由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增加到如今的“七个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领域,更全面、更完备、更深入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意涵。

现代化进程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这项事业的实现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要有长期观念、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既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又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要奋勇拼搏,顽强斗争。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重大攻关项目“大变局时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困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FD81001)

注释

[1][3][4][13][14][18][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16、21、22、23、63、25页。

[2]马振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渊源及其创新贡献》,《宁夏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5][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12页。

[7]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6页。

[8]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9~191页。

[9]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88页。

[10]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7~115页。

[11]包心鉴:《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12]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化》,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97页。

[15]陈家喜、邱佛梅:《主动式、递阶式、渐进式:政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

[16]唐亚林、郝文强:《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建构和路径选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12月5日网络首发。

[17]孙绍勇:《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主线及理路构建》,《管理学刊》,2022年第6期。

[19]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9~30页。

责 编∕陈璐颖

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Path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ng Jinyou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hanging world pattern,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domes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l link of theoretical loc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new choice for mankind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ess, multi-dimension, diversity, universality, but also has the local features of a huge population,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coordination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ethical advancement,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choice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re as follows: adher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led by the political part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whole-process democratic system, the value choice centered on the people and the forward-looking global strategy, and focusing on the economy, politics, education, rule of law, culture,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s the field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责任编辑:陈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