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民政局:以“党建+社会救助”为抓手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党建+社会救助”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党员尽责、党群融合,以构筑功能完善、统筹衔接、务实管用、兜底有力的救助体系为目标,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通过“432”举措,实现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准救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救助饱含温度。

建立“四项机制”,推动救助精准化。一是建立挂包联系机制。将社会救助纳入区民政局、乡镇(街道)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党组统筹、支部推动、党员带头、党群互动的“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方式,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形成以三级党员干部为基础、社会力量、乡贤达人等广泛参与的救助主动发现队伍。落实挂包责任制,全区2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落实分管领导挂联、296个村(社区)由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挂联、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具体负责,户户有挂包联系人、户户情况精准把握,主动发现网络密实牢靠。二是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纳入道德银行积分评分内容,对登记的救助线索并被纳入保障范围的每一例记5分,通过一月一考核一打分、一季度一评比一兑现的方式,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营造社会救助浓厚氛围。三是建立档案管理机制。按照“一村一档(全村所有对象家庭基本情况)、一户一档(每一户详细情况)、一户一挂联(一户落实一个挂联责任人)”的要求,建立动态档案和家庭台账,重点摸清家庭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救助问题,实现规范管理。四是建立定期追踪机制。将挂联对象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在册享受低保、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B类为低保边缘家庭,C类为其他家庭,挂联责任人对ABC类家庭分别为每月、每季、每半年不低于一次进行实地走访或者电话访谈,实时掌握家庭情况,特别是困难程度有无增加,是否需要纳入救助、提高救助标准或者需要其他专项救助等,使救助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做实“三种服务”,推动救助便民化。一是做实主动服务。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发挥辖区党员干部在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市民诉求“大起底”活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宣传,将走访摸排、监测预警、救助政策宣传、主动报告困难群众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重要工作内容,变“群众询问政策”为“带着政策找人”。二是做实转介服务。加强服务“软件”建设,在全面应用社会救助系统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坚持每月从医保、残联、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获取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推送至各乡镇(街道),并分解到每一个挂联党员干部手中,带着困难疑点户户去核实、去甄别、去找政策,真正做到“数据找人”。三是做实代办服务。设立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全区共购买55个社会救助协理员岗位,针对身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瘫痪在床的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群体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明确代办对象和具体事项,全程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群众办理救助事项“零跑腿、不出村”,变“群众寻求服务”为“主动服务到人”。

落实“两大措施”,推动救助高效化。一是落实政策兜底。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挂联主动发现,全面摸清低保、特困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对象底数,对不符合保障的条件的对象全面清理,对符合保障的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确保兜底政策精准落实,实现社会救助无盲区。二是落实政策宣传。发挥挂联责任人主体作用,乡镇(街道)定期对挂联责任人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培训,挂联责任人通过定期现场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把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全面到位、精准明确,提高政策知晓度,让政策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城乡低保26324户5002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9%,其中: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纳入低保7757户17939人,占脱贫及“三类”监测对象23%。本年度通过“三级联动”“党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体系主动发现困难群众6525人次,经过核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698户2199人,实施临时救助3000余人次。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