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加快推动老年友好的宜居城市环境建设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老龄化相互交织叠加。自上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持续增长。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7%,预计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25%左右。面对挑战,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深刻认识老龄化现象并实施积极的老龄化应对战略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面对未来城市中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的趋势,加快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友好型宜居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社区中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出行环境、健康支持环境、生活服务环境以及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存在着一些不方便、不安全、不完善的问题,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一定困扰。例如,一些老旧小区缺乏电梯和无障碍通道,路面不齐整、夜间路灯不明亮,小区内行车不规范、人车合流现象突出,老年群体日常出行面临很多安全隐患;路面积灰扬尘、行车喇叭噪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是影响老年人居住健康的重要因素;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社区卫生间布局较少、缺少老年餐桌等是老年人群对宜居环境建设诉求较多的领域。

虽然当前不乏一些老年友好型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但总体而言,缺少系统评估、缺少统筹规划、缺少实施模式,基层社区对如何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了解得不够系统全面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城市零星的适老化改造主要停留在对少数困难老龄家庭的室内环境进行优化的层面,未能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有的还引发了一些诸如室内改造不符老人生活习惯等问题。此外,目前很多城市正在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将重点放在补齐老旧小区水、电、气、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上,虽然也有将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等纳入基础类改造项目的实践探索,但改造内容、标准却不够明确,改造的规模和速度有的也没有达到预期。

鉴于这些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挑战,有必要对老年宜居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将无障碍规范与老年宜居环境相结合,编制实操性强的老年宜居环境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进而在安全性、健康性、便捷性、舒适性、社会性等维度上进行评估,形成提升老年宜居环境的总体策略,最后在居住、出行、医疗、公共服务、社会文化等宏观层面着手谋划适老宜居环境建设的具体路线。

推进老年友好型宜居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由老年友好标准规范引领、实现高效率可持续的共建共治共享是推进老年友好型宜居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的三个重要原则。在建设全过程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引领,明确“痛点”“难点”之所在,不盲目拍板决策,可建立试点示范标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城市整体宜居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以标准化工作流程为行动规范,发挥优势、强化合作、加强联动,提高建设资源广泛性以及建设主体多样性,缩短建设周期,打破障碍壁垒,使老年友好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目标更加明确、进程更加流畅、成果更加长效。

当前阶段,应将老年群体长期居住生活的场所作为首要改造建设目标。小区作为老年人出行、娱乐、交际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的打造、公共服务的供给、基础设施的配备等必不可少,开发新的公共空间或者改造原有闲置的公共场所,提升公共器材的供给质量与数量,增强公共服务的多样性与完备性都是可行的路径。具体来说,需要大力推进住宅区电梯加装,加强对人车分流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探索普及,以及无障碍通道、停车区规划和小区周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分析优化,使老年人出行更为方便快捷、安全有序。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外,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丰富也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实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文化交流、人情交际、精神交互等,同样是宜居城市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日常社区活动是老年群体活动的主要内容,推动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与责任的相互匹配,推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行为能力与宜居环境建设标准的相互适应有着实践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作者:秦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 老年   宜居城市   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