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与软实力提升

【摘要】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崇尚和平、平等合作、勇于探索、维护国家统一等要素构成了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底色。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应以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精华为基础,制定和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树立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文化理念,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海洋文艺,推动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会极大提升中国的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凝聚力,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高中国国家统一的文化向心力。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海洋文化 软实力 海洋强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7.008

【作者简介】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海洋安全、美国安全战略、北极安全与治理。主要著作有《北极地区治理与开发研究》《美国太空战略与中美太空博弈》《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等。

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海洋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建设好这一环,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汲取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并重新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以内涵,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部分。思想观念是指与海洋相关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重现与反映,包括意识、精神、思想。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与海洋相关的产品时所体现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社会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历史上制作出来并以物态的形式保存至今的各种文物——(如)匠人制作出来的各种石雕、木雕、泥塑、面塑”等。[1]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

与西方海洋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主要有三个明显变化的特征:一是从神话向平民性转变;二是从以男性为主向男女同等转变;三是从民间向官方和民间并重转变。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初期(从上古至秦)。这一阶段中国海洋文化演变包括:其一,中国海洋神话故事彰显了祖先与大海抗争的不屈意志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中国汉字“海”就有海洋就是“人类之母”的寓意,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祖先对海与人类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类与“海”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关于海洋的上古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以及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代的海洋研究起到了一定启示性作用。与西方,特别是相较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海洋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文化海洋神话传说呈现出自己的特色,首先,它强调人类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展现出人类战胜大海的决心和勇气,如“精卫填海”、“鲲鹏展翅”、“哪吒闹海”、“龙伯钓鳌”和“八仙过海”等。其次,它寓意人类要从大海获取美好事物。例如,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之一“张羽煮海”,主要讲述了秀才张羽与龙女相爱,可受到东海龙王的阻拦,后张羽于九天玄女处获得宝物,煮沸整个大海,制服了东海龙王,终成眷属。

其二,中华民族祖先们很早就开始在利用海洋的同时发展海洋文化。在沿海,中华民族祖先创制生存工具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可以证明,它也是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独木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祖先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衍生出了早期的海洋文化雏形。在自然条件限制下龙王治水传说广为流传,民间开始出现对龙的原始图腾信仰。

其三,中国古代大规模航海推动了海上人文和经济交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中国的规模性航海活动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正是出于对海洋的渴望,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与世界的经济往来。公元前219年,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自山东沿海东渡到达日本,为日本带去了农具、药物、百工、谷种、医术和生产技术,徐福也成为中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航海家,日本传说将其尊称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3]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逐渐演变(从汉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主要包括:其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与繁荣有力推动中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海上通道。它始于商周,是有记载以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1913年,法国东方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首次提出这一名称,也有“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之称。[4]

唐朝末年,连年的战乱纷争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短暂的停滞期,政治与交通因素限制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另外,这一时期的国家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满足。在宋元时期,由于国家对航海活动的重视,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交流的愈发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日趋繁荣。从线路来看,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东海与南海方向:东经朝鲜与日本;西经东南亚、南亚、北非。[5]《全球通史》对海上丝绸之路有这样的评价:宋元时期的欧亚大陆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术与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化、思想交流,贸易网络四通八达,思想碰撞无处不在,这种无与伦比的经济文化思想交流,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代。[6]

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为沿线国家的贸易交流提供了通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盛况,激起了西方对于中国以及东方的向往,探索的种子也由此在欧洲人心中埋下。对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海上丝绸之路还推动了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其中,鉴真六渡日本是最为有名的航海事件。公元733年,日本留学僧侣作为日本使者前往大唐学习先进的文化,在此期间邀请唐朝僧侣赴日本讲学,弘扬大唐文化。鉴真作为扬州大明寺的主持,担此大任。在经历了五次失败之后,终于在公元754年第六次东渡进入日本的九州岛。进入日本之后,鉴真为日本带去了大唐佛法并建立了正规的佛教制度。此外,鉴真还将中医、书法、建筑、雕刻等中华文化,以及豆腐、茶叶、味增等日常用品传播至日本,成为中日两国人文交流的又一重要渊源。

其二,“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航海时代的大事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航海历史的新阶段由此打开,进一步拓展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正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明朝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和睦的关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郑和奉命率领舰队,访问了30多个非洲和南亚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示了国家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间文化交流。

首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儒家思想、酒文化、茶文化等通过航行传播到西洋和东南亚,对沿途国家产生了文化冲击和深远影响,至今在东南亚民族文化体系中仍能找到与中国的内在关联性。其次,促进了外来文化传播。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文化交流、文化互动、文化输出的过程,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同时也包容了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后,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宣扬了中国的和谐海洋观念。中国的对外航海活动,从来都不是以争夺与掠取为目的,而是通过互相平等的交流,互相学习来促进各自的友好发展,这不仅是国家风度的体现,也是价值观念的宣扬。[7]

其三,郑成功收复台湾显示了中国海洋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修建城堡,勒索台湾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1661年,为达成收复台湾的目的,救人民于水深火热,郑成功率领2万多名将士乘船把握时机冲入鹿耳门,登上台湾岛,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侵略野心。浩浩荡荡的气势与雄厚的实力使得荷兰殖民者知难而退,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得荷军投降,成功收复了台湾,使得中国的国土得以完整,这一壮举使得郑成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也充分彰显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其四,妈祖成为中国古代的女海神。妈祖精神是优秀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遗产。因其行善济世、舍己救人,宋代以来妈祖被尊为女海神,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曾两次到湄洲岛主持祭祀仪式并扩建妈祖庙,妈祖文化成为航海者的精神支撑。郑和下西洋使妈祖文化在亚洲广泛传播,妈祖文化涵盖了历史学、建筑学、海洋学、神话学、宗教学、经济学等领域,同时与儒学、道教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妈祖文化体系。妈祖于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女神”的称号,尽显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内涵。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逐渐成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海洋文化中崇尚和平、平等合作、勇于探索、维护国家统一等要素逐渐成熟。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软实力和沿海区域重要的经济社会增长动力,同时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的话语体系。

其一,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和平性。与中华文化一样,中国海洋文化也具有和平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来没有从海上侵略其他国家的经历,也没有在海上称霸的历史,而是与其他各国进行和平交往,不搞殖民侵略。中国一向坚决抵抗外来海上侵略。14世纪初期,中国沿海地区倭寇猖獗肆虐。在此背景之下,明朝涌现出诸如戚继光等多位抗倭名将,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抗争,与倭寇浴血奋战,抵制侵略,保卫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都代表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国家领土包括海洋权益的争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海洋作为对外开放的最重要通道。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针对中日领土争议,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前提是“主权属我”,其目的是为最终解决领土问题创造条件。这一政策主张后来也运用于南海问题。中国的这一主张充分表明了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和平性。

其二,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合作性。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最早发端于《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8]和谐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崇尚和谐的传统。而崇尚和谐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并切实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和平、和睦、和谐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也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独特精神风范。中国海洋文化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在正确认知自身的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形成平等的对话态势,在对话过程中,体现出交流的平等与共处的和谐。海洋文化的和谐力,就是运用和而不同的思维,平等对待一切域外文明,相互尊重、理解、融通,在差异、矛盾中实现有序发展,在化解分歧的过程中形成合作。

其三,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勇于探索性。开拓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本质趋向。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拓宽的,从最初的近海探索到远洋航行,这种实践和认知就是一种开拓。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利用海港发展造船、航海、捕捞等事业,是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海洋对人类充满吸引力,同时也充满危险。人类对海洋的每一步探索均是一种开拓,正是这份开拓的热情和能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当今时代,人类在海洋所面临的问题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开拓能力,没有探索精神与勇气,是难以发展的。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是开放性的,也是开拓性的,需要继续发挥探索、冒险等精神。同时,人类在海洋探索中形成的开拓进取精神与文化,对后续的开拓者也是一种激励。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此后每逢7月11日,从政府到民间,都举行纪念活动。

其四,中国海洋文化中的维护国家统一性。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国家统一才能安享太平。虽然中国曾在历史上出现短暂的分裂状态,但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最重要特点之一。1661年,郑成功出军收复被荷兰侵略的台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至今日,台湾仍然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关键因素,中国始终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捍卫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人民必然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粉碎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进行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和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应以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为基础,只有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和世界其他国家海洋文化精华,才能构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把中国海洋文化提升到新阶段。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侵略,中国海洋文化成为弱势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任务与使命。因此,必须将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提到全新阶段。

第一,制定和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世界已经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针对这一世界趋势,中国有必要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这一规划的目标应是使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在世界海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这一规划内容必须全面考虑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促进海洋文化交流、加强海洋保护事业、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海洋文化市场发展体系等。

第二,大幅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文化理念。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大陆文明为主,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末期,当时的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广大民众海洋观念薄弱,这种影响持续至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通过新闻宣传、文学艺术、海洋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海洋文化活动、公共海洋文化服务体系等大力普及海洋知识和文化,使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及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海洋文艺。海洋文艺博大精深,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文化资源和遗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同时,重视海洋文艺作品开发,打磨一批有质量内涵的海洋题材文艺作品,再现亚洲海洋文明历史和英雄事迹,推动海洋文艺创新,促进两岸文化统一与融合。

第四,推动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机制,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增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的可持续性。完善公共海洋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海洋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海洋文化影响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生产机制、经营机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推动传统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的精华,结合新时代主流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创造性转化,就是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要求,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激发全民族创新活力。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增添新时代元素,加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第一,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现代海洋文化的打造与定型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汲取世界其他海洋文明的精华,建立与世界海洋大国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海洋发展产业的快速转型。在中国和谐观念基础上,强调和而不同,在风云变化的世界中求同存异,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创新要素和选择范围,仍要以中华民族为核心、以大众文化为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理念,反映人民心声,构建民主、自信、和谐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

第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立足于海洋文化发展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为中国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满足“软需求”。不仅要注重文化精神“脱贫”,而且要深入关切各种利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海洋文化产品作为承载海洋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是产品最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水平、有创意、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加深消费者对海洋文化的认可,成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立足地区文化特色,精准定位地区资源优势,打造海洋文化主体和世界性海洋文化企业,建设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二是打造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城市,吸引海洋文化产业投资,促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三是发挥政府和群众的资源优势,疏通“互联网+文化”媒介通道,加快海洋文化与实际效益的转换速度,满足人民需求。

第三,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不足。要正视不足,提升攻坚能力。要适度合理地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创意与文化产品结合的力度,利用市场机制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布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重点突破相关难题,建设海洋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加快创意与科技融合,推动海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包含的内容多样,诸如民俗、服饰、饮食等。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能够让人们从海洋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必须利用科技成果,以创新为驱动,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推动海洋文化信息资源的整理与整合,从中挖掘海洋文化的价值与规律;必须注重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关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海洋文化产业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沿海人民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加强海洋文化产业的传承性,要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勇立潮头,激流勇进。[9]

二是统筹规划海洋文化产业布局。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布局中的诸多问题,需要统筹沿海地区功能定位。[10]政府应全局性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统一各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1)通过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和区域间协调发展;(2)推动国家间的有效沟通,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积极引导投资,推动资源共享;(3)为发挥海洋文化产业布局的最高效益,应处理好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关系,达成统一共识,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发展机制,保证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输出,最终实现政府、企业、民众的三方共赢。

三是加快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融合。科技是第一驱动力,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转化离不开灵感与科技的支撑。要想海洋文化价值实现最大化效益,须将创新驱动注入文化创作的各个环节。新科技赋能传播流程和载体,将加速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率交流,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因此,相关政策应引导文化企业选择正确的科技创新思路,加强产业输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产品,增强竞争力。另外,加大对高科技机构和人才的扶持力度,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的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应始终关注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下开发海洋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从而形成文化与科技、创意积极互动、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提升中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精华和民族智慧,同时,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中国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性海洋文化让中国故事、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为我国重塑海洋文化自信提供了条件,既增加了国民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也促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理解,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海洋文化资源,它是海洋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海洋文化资源包括:观念、风俗、习惯等思维和行为方式,源于海洋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地域特性和历史传承性,海洋文化产业应依据各地资源特色优化产品开发模式,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需要在内部形成融合之势,打造协同配套的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发展水平与质量。同时,应推动海洋产业集群海陆联动,加快与陆地产业资源共享和衔接。通过全球化市场和跨地区文化交流,拓宽资源要素和产业聚集形式,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

第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创意化。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创造性转化,不是对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将创意融入海洋文化产业。此过程必须以科技为引领,不断积累海洋文化产业模式发展的经验,推动产品的多样化与创新性。

第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大多都位于沿海,因此,密集的人口和人口需求导致海洋开发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海洋利用过度和生态破坏。对比之下,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污染较小,收益较高,是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业。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低,有助于减轻海洋开发负担和海洋生态保护,推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第五,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对外交流。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海洋文化,借鉴先进的世界文化建设经验,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服务。在学习和交流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内涵。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在互相沟通中汲取营养,发展特色。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拥抱世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彰显中国海洋文化的底色。中国要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讲述好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故事。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促进中国软实力提升

国家综合实力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指传统的军事、经济实力等,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非物化要素所构成的实力,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11]《论语·子路》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12]孔子在这里讲的“近悦远来”便是指对外吸引力,即软实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会极大提升中国的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凝聚力,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指引,也要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服务。应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能缺少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随着软实力重要性的愈发提升,文化建设与海洋经济、军事实力建设是同等重要的。就其对内对外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言,海洋文化建设更重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政治地位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13]国际话语权具体体现为国际话语的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等方面。[14]一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议题的设置力。国际议题设置力主要体现为议题的影响力,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国际重视和接受。二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传播的辐射力。国际传播辐射力体现为国际媒体品牌化发展水平,分众化、精准化、在地化传播的能力,以及协同发声辐射国际社会的能力。中国媒体需提升自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打造自身的品牌与影响力,提升协同效应。研究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学者、企业界人士也可以走向国际社会,积极发声,逐渐形成多元主体传播的新格局。传播辐射力的提升有赖于传播手段与传播技巧的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国对外媒体在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在地传播的传播方式以及全媒体与融媒体等传播手段取得良好成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对外传播中,中国应更加重视协同并进,在多元主体参与、及时发声,讲事实、讲道理、讲情感、讲故事,争取民心沟通、融通中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效。三是必须增强中国理念的国际引领力。国际理念引领力体现为外交原则理念被国际社会响应、认同并写入国际文件中所产生的引领能力。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5]四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力。形象影响力体现为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同度与亲近度的能力。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以及公众对于我国海洋理念的理解深入,中国的海洋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五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方案的贡献力。国际方案贡献力体现为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倡议与实施中国方案的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使中国提出有关海洋治理与合作的倡议更具有文化积淀,使中国倡导的包含“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案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六是必须增强中国的国际制度创设力。国际制度创设力体现为中国创设相关国际机制与规则的能力。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竞争”。[16]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国增加制度性话语权,通过创设有关海洋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改革和转变现有国际机制,使有关海洋的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和谐海洋”的美好愿景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价值。

海洋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治理理念,超越了单一国家和利益主体的狭隘利益观,寻求通过国际社会在海洋事务中的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治理挑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旨在共享海洋发展红利,通过各层级、多领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的共同利益,持续共享海洋的空间和资源利益,进而夯实合作基础并实现人海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提升到新阶段,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中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不仅有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以海洋工业实力作为支撑、以外交作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方向,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

需要提升各国对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接受程度。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拓展我国国际传播的海外布局,进一步提升中国和平、和谐、包容的海洋观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使这些话语以及理念逐渐上升为国际共识,逐渐为国际社会熟知与认可,也可以促使中国提出的这些理念为国际社会所响应,并被写入相关国际文件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提高中国国家统一的文化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从而提升国家统一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一,妈祖文化将在推进国家统一中发挥重要纽带和桥梁作用。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的传播历史悠久,对两岸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心灵上与思想上的冲击。台湾民众最初将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彰显了妈祖与台湾之间的深刻关系。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渊源,妈祖在台湾广受信奉,信众达到1800多万。庞大的受众群体使得妈祖成为两岸之间联系紧密的情感纽带,更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和平女神”。妈祖文化不仅成为台湾民众关于大陆的心灵寄托,更拉进了两岸之间的情感距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着强大的效用。目前,在台湾省内,共有1500多座妈祖庙,其中有400余座影响力较为广泛。台湾和大陆本是同根同祖,正是文化的历史传承,锻造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给予了两岸人民共同的寄托。妈祖文化纽带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情感维系的重大功能。

第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文化的榜样。公元1661年,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这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的榜样。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应突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榜样力量,增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向心力。

第三,将推动全人类包括台海两岸人民共同价值的形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推动全人类包括台海两岸人民共同价值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带来文化设施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能够互通民心,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纽带,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情感基础。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中国特色大国海权理论与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JZD056、20VHO004)

注释

[1]苑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世界环境》,2011年第1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2019年11月27日,http://www.ihchina.cn/tool_book_detail/19384.html。

[3]胡春燕:《青岛市作为古丝绸之路海陆交汇点的人文历史价值发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4]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简称沙畹,是学术界公认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公认的“欧洲汉学泰斗”。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

[5]张赛群:《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东南亚纵横》,2017年第3期。

[6]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7]黄婕、黄瑞国:《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传播》,《妈祖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

[8]臧守虎:《〈易经〉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页。

[9]张振鹏:《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意义与发展方略》,2020年11月1日,https://www.sohu.com/a/428729664_712171。

[10]郭瑾:《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内涵意蕴与发展方略》,《山东社会学》,2020年第4期。

[11]约瑟夫·S·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刘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12]李浴华:《论语注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13]邹明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西部学刊》,2021年第12期。

[14]叶淑兰:《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成就、挑战与深化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4期。

[15]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2日。

[16]张志洲:《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人民日报》,2017年2月17日。

Building of a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ft Power Enhancement

Xia Liping

Abstract: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such as advocating peace, equality and cooperation, courageous expl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unity,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new era, the building of the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It also require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lan for the building of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cept of universal love for the sea, protection of the sea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marine literature and a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a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actively carry out marine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new era, the building of a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greatly promote China's attraction abroad and cohesion at home, substantially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serv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a maritim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and improve the 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 of China's national unity.

Keywords: new era, maritim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ft power,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责任编辑: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