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水库移民三十年 奔向共富换新颜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水库移民30周年侧记

30年前,他们为支持浙江省金华市建设沙畈水库,离开故土,迁移到婺城区蒋堂镇。

30年来,他们不等不靠,发扬“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担当图强”的“移民精神”,实现了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从乐业到共富,谱写了一曲移民新村奔共富的奋斗曲。

从婺城新城区出发,往西南十几公里,蒋堂镇沙畈村就到了。走进村里,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楼房,一处处精致的美丽庭院,一幅幅生动应景的墙绘,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金色的阳光洒在庭院,折射出沙畈村的幸福色彩,彰显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从移居到安居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坐在自家别墅大厅里,村民郑文朝回忆起移民前的岁月。

蒋堂镇沙畈村是由原先从婺城南山整体移民搬迁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和年坑5个村组成。1992年,金华因修建沙畈水库的需要,沙畈村从山区一带搬迁至蒋堂镇,至今已有30年。

水库移民这么多年,变化太大了。郑文朝是1980年从部队复员回到沙畈村,当时安排在公社负责公路的日常保洁维护。“当时的公路,还没有现在我们村门口的路宽,还是柏油路。”郑文朝说,“1992年,村民们开始搬家的时候,村民们怕下山后没有柴火烧,还整车整车地把柴火也搬到山下来,比运的行李还多。再说居住的环境,以前是露天厕所,苍蝇蚊子满天飞,现在家家住高楼,有卫生间,门口弄得像花园,这样的环境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呀。我现在和老伴也退休了,有工资领,两个儿女也成家立业,有了稳定的工作,这样的生活,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也要教育子孙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

下山移民后,如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成为当时沙畈村两委的头等大事。在安置政策支持下,村两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大胆探索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路子,利用新址区位优势及在山区经营林木特长,发挥聪明才智,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建设美好家园。

2003年,金华市木材市场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整体搬迁至开化村砖瓦厂旧址,毗邻沙畈村。村两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市木材市场和开化村木材市场,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沙畈村木材行业名气愈发响亮,村民们也描绘出了一幅“建水库山青水绿惠及金华人民,居新地人杰地灵共奔小康生活”的新蓝图。

从安居到乐业

木材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安全隐患较大;锯板机粉尘和噪声污染较大,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问题……曾经的“支柱产业”已逐渐成了制约村庄发展的痼疾。2015年,借蒋堂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沙畈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252家锯板厂拆除工作,全力为下一步的平台拓展、产业招引等发展建设腾出空间。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多年来,村里始终坚持“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理念,木材加工的产业停业后,村两委“双管齐下”写好“后半篇文章”。一方面,引导无技术特长的村民到集中木材加工场所继续工作,推荐有专长的村民到镇内企业车间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带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山地流转租金、公房租金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锯板加工和村容村貌整治之后,虽然锯板产业没了,但山里人勤劳的本性却“没丢”,沙畈村人很快又走出了一条来料加工的路子。

“以前家门口天天得扫地,现在环境好了,门口干净了,生活舒适多了。”村民董秋仙说,没有移民之前,一家人住的是矮平房,小时候,四个姐妹挤在一起睡。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再给老三老四穿,一件衣服四姐妹要轮流穿一遍。现在,四姐妹都成家了,儿女都参加工作了。她和老公办了个来料加工点,多的时候有60多人工作,平时也有40多个村民长期在这里做加工,最高的工资能拿到8000多元一个月。“我自己在致富的同时,能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我也很开心。”董秋仙说。目前,全村来料加工业务已带动周边村上千人从事来料加工业务。

从乐业到共富

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回顾沙畈村的发展历程,沙畈村党总支书记虞锦明认为,是集体经济的崛起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村富不算富,集体富才是真的富。在蒋堂镇沙畈村四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只见园区一幢3层标准厂房内,一家生产铝制零件的企业机器轰鸣,员工们都在各自的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据悉,去年6月,该项目一期综合楼已竣工,并作为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

“实现强村富民,项目带动是关键。”沙畈村党总支书记虞锦明说,村两委一方面利用地处蒋堂集镇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吸引了一百多家餐饮、商铺、超市等入驻。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移民发展项目。去年,沙畈村成功申报浙江省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和水库移民数字化社会治理平台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推进四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就是实施“强村带弱村”共富模式的项目之一。村里还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升级改造了省级居家养老中心,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今年7月,沙畈村为村里老人分发了170多只智能手环,构建“暖心智慧康养”养老平台,为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做好“托底式”健康安全保障。村民古月明84岁的老母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眩晕症等多种毛病,戴上智能手环后,他能随时掌握母亲的血压、心跳等情况,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智能手环还有一键报警的功能,指挥中心可以第一时间接到信息并通知监护人和家庭医生。

“下一步,村里还将开发养老托底服务,构建全方位的智慧养老平台。”在虞锦明心中,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和美富裕”的共富蓝图也在沙畈村徐徐展开。 (孙武斌)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