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公众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知与期待调查报告

 重要发现:

· 公众普遍认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 七成多受访公众关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发展实践,对其直观感受和认知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主要会带来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加快联通、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逐渐减少等变化。

·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分割的相关问题不同程度地干扰市场秩序、拉大贫富差距,期待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产权保护和能源土地等领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而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面对百年变局、大国博弈持续升温、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疫情形势持续多变的复杂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4月10日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赋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新的路径遵循。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把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供应链韧性优势有效结合,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面临哪些障碍或痛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会给全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哪些突出变化?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领域有哪些?为更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知和期待,2022年5月9日—5月20日,人民智库围绕上述问题发起了主题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197份,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保持经济韧性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的“免疫系统”。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建设大而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经济免疫的关键举措。公众普遍认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以下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会把更多的资源从政府手中转移出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将加速转变,政府消费支出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潜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各种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将获得更合理配置,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也会不断涌现。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是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要求(61.44%)。另外,全国统一大市场可通过统一政策、规则、执行和市场基础设施,打通要素市场流通中各种制度壁垒、流通壁垒,让所有要素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进一步促进专业社会分工、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运转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对于激发创新效率、挖掘潜在需求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查显示,61.50%的受访公众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战略部署。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发展战略修正和转换最可靠的战略资源之一,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础,是可以依靠的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使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至效率最高的企业、地区和行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利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了妨碍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人为歧视、市场垄断、行政垄断等,使企业获得更多比较竞争优势,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庞大市场支撑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专业化分工并提高生产率,持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与分工优势。正如著名的斯密定理所揭示的“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的基本原理一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具体措施(63.38%)。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可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促进基础产业的创新,建立门类更加齐全、竞争力更强的产业体系,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拓展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基于国内需求的“主场”大循环,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后发优势或先天优势重组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利用超大规模分工优势迎接全球要素资源集聚并稳妥应对外部环境冲击。

七成多受访者关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发展实践,对其直观感受和认知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提出具有历史和政策连贯稳定性。早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有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描述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旺消费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2021年12月17日,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作出重要讲话。根据调查结果,有七成多受访公众关注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发展实践。

《意见》公布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调查显示,公众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直观感受和认知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直观感受看,有四成多受访公众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突出感受是消极负面的,如担忧(45.14%)、迷茫(42.39%);有三成多公众的突出感受是正面积极的,如充满信心(37.63%)、期待(37.29%)、兴奋(33.27%),还有部分受访公众表示焦虑(22.47%)。从想法和认知看,超六成公众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统一基础规则制度(63.51%)、降低市场交易成本(61.77%),有四成左右公众认为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壁垒(41.38%)、提高市场运行效率(41.31%)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8.70%),从而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另外,部分公众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误读:一是理解为政府会直接干预市场,即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要回归计划经济或中央政府将统一计划、调配、管理市场中各类产品要素,调查中有58.69%的受访公众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会带来更多政府干预。这种理解与文件精神背道而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必须建立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再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这是其核心内涵和价值精要所在。二是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局限地理解为“全国”,认为只重视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只关注内部大循环。这种理解忽视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大背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要在全球化体系里强调全中国怎样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循环中去,怎样更好地在遵循国际公平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地区高质量发展。三是将之片面地理解成只要“全国统一”,而忽视“国际一体”,即担忧将与国际产业链脱钩。这种理解错误地割裂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虽然国内大循环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要将目光只聚焦于国内市场。反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关注重塑大国竞争优势,还关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是要通过实施基于内需的“主场”经济全球化战略更好地参与未来国际竞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调政策规则执行统一和市场设施联通顺畅,将带来商品服务市场质量提升、市场基础设施联通和地方保护分割减少等明显变化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当前欧盟、东盟等使用“统一市场”(integrated market)来指由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或主要机制的一种经济体系。根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我国的统一大市场是由市场主体根据竞争性价格信号进行分散决策、同时便于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大市场 。按照《意见》有关内容,“统一”是指国家层面政策、规则和执行上的统一,“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从而在更加充分竞争、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分工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补充、开放和协调的有机市场体系。从调查结果看,半数左右受访公众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统一”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基础法律法规、竞争标准、监管要求等一致(54.26%),政策具有非封闭性、统一性、实现充分开放(54.59%),规则有一致性、执行有协同性、竞争透明公平(58.42%),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物流网络顺畅(48.63%)等方面。上述内容恰是对《意见》中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解。很明显,政策、规则、执行的统一和市场设施联通顺畅对市场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以弥补市场外部性。

改革是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有效武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主张。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推动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发展实践和探索不断深化,统一大市场规模效应不断显现。根据调查结果(见图1),公众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能带来的突出变化集中表现为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日益完善(55.94%)、市场的基础设施方面加快联通(53.12%)、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逐渐减少(52.85%)等方面,这些突出变化跟公众的日常生活较密切、易于被公众感知。另外,公众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制度不断完善(34.94%),公平竞争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32.26%),且随着全国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增多(32.13%),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全国各地优质产品(32.19%)等变化也很期待。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分割主要存在于产权交易、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市场领域,若不加控制,或将不同程度地干扰市场秩序、拉大贫富差距

统一性的反面是分割性,它表现为资源和要素的流动被某种力量或势力阻碍,市场关联性弱,经济效率差。现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根据调查结果,公众认为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产权交易的市场壁垒(60.03%)、商品市场分割(60.43%)、资本(58.69%)和劳动力(56.87%)市场分割。不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市场分割(34.67%)、技术市场分割(35.08%)、区域性行政分割(37.16%)、气候地形等自然分割(35.75%)、选择性的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38.70%)等现象。不同类型的市场分割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产权交易的市场分割源于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动机,主要表现为利用直接管理本地国有企业的优势实施行政垄断,或要求优势国有企业只能在本地投资,或采取“拉郎配”或“劫富济贫”式兼并变相保护本地劣势企业等;商品市场的分割主要源于地方保护,常常发生在地方可以垄断经营的领域,以文件或价格杠杆或一些强监管手段等变相要求本地消费;而要素市场分割则是指对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进行分割,主要表现为以户籍约束管理流动人口,以行政力量控制资本配置,导致政产学研脱节以及数据缺乏整体联系或数据垄断等问题。打通要素流通壁垒、实现要素市场化一体化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某些地方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也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如部分地方以“内循环”名义搞地区封锁,一些地方甚至以疫情防控为由设置区域壁垒、限制商品流动,导致因制度藩篱、疫情隔离和疫情防控等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市场交易限制增多。

图片1

调查中,公众认为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主要面临如下障碍或痛点:一是从市场主体来看,部分市场主体利用市场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漏洞进行欺骗、压榨、盘剥消费者等行为(64.86%),或某些企业利用自身在关键技术、品牌或者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垄断市场的行为(62.84%),导致消费者可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单一;二是从政府主体来看,各地各自为政、基础制度规则和监管标准程序不一(41.72%)现象突出,个别地方政府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对本地企业提供不合理保护(41.78%)。例如,通过不成文“规定”将某类业务划拨给具备某种特殊资格的国有企业(41.65%)、实行地方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各类优惠政策(39.91%),尤其是在项目招标、采购中通过投标资格限定倾向本地企业(64.45%),某些服务只向本地居民开放(62.98%)等等。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准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市场盈利的手段、表现和结果,其既是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毒瘤”,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堵点痛点。根据调查结果,六成左右的受访公众认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会干扰市场秩序(60.70%)、滋生官员腐败(59.83%)和拉大贫富差距(58.62%),超三分之一的受访公众认为会破坏生态环境(38.43%)、阻碍创新发展(39.03%)、限制产业升级(38.36%)和减少就业机会(37.69%)。针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应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导政府回归服务型政府,引导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从被赋予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到被确定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首先是市场,市场经济的根本优势是可以不断试错,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当前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保护竞争,通过中央提供的全国性制度供给(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则和监管标准)和基础设施(物流和交通体系)来再度激活国内市场活力、促进良性竞争,以有效市场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动能。提到“有效市场”,必然离不开对“有为政府”的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政府和市场的有效互动,是任何一个健康经济体制必备的条件。

从根本上来讲,市场通过提出需求,并与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匹配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商品市场规模领先,要素市场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要素和资源市场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不少短板亟须补齐,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创新不足,各要素跨区域跨行业自由流动性不足等。在该次调查中,有不少中西部基层干部反映希望通过市场途径或政策途径解决地区间产业承接后的环保指标问题,如东部地区淘汰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后,本地是否可以承接东部地区原有的碳指标。另外,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期待政府间数据资源的联通共享以减少在办事过程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也有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交通出行中曾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平台选择少等相关垄断现象,希望政府出手规制。

“有为政府”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市场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牟利、市场分割、市场垄断、供需不平衡等矛盾。问及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迫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加快推进的领域,调查结果显示,碳排放、用水权等生态环境市场(55.20%)、产权保护制度市场(55.40%)、电力油气等能源市场(54.19%)和土地市场(53.39%)等排在前列。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需要“有为政府”加快推进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总的来说,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政府的定位主要是:做好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引导;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链接社会需求和供给,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供给优化,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责编:罗 婷/美编:石玉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程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