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推进灾害教育进校园

学校是传授、宣传防灾减灾抗灾知识和思想的重要领域,在灾害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全社会应当携手推进灾害教育进校园,共同呵护和陪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健全教育体制,引导学生掌握防灾抗灾基础知识。学校实施灾害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灾害的基础常识,包括必要的自然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知识,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心理素养等。为此,学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地域情况、灾害发生历史、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有针对性的灾害教育课程。同时,灾害教育还要渗透到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如地理课上教授学生自然灾害基础知识与发生原理;思政课上教导学生了解与防灾减灾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与思想道德情操;历史课上讲述救灾抗灾历史;体育课上传授具体的应灾身体技能等等。

加强宣传工作,营造灾害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该按照“校长负责、师生主体、有效配合”的原则,坚持宣传与演练并举、常态与应急结合,形成党委领导、学生组织、师生配合的学校灾害教育宣传格局。同时,学校应该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作为教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上学校管理日程,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水平与实效。其中,借助特殊节日进行宣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灾害教育手段。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纪念日,学校不妨设立纪念周,教育学生吸取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纪念周期间,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不同媒体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譬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放防灾及应急抗灾常识;通过学校网站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通过校报刊登有关灾害教育的文章;组织防灾抗灾为主题的演讲会、辩论赛、座谈会等活动;拍摄短视频回顾抗灾历史、再现救灾情境等。此外,可依托社会上灾害科普展示的基础设施,与当地气象局、地震局、科技馆、环保局等机构合作,在学校设立灾害科普基地,用于展示学校所在地的地质地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灾害情境体验、播放防灾抗灾影片等。

坚守价值导向,培育学生优秀的抗灾救灾精神品质。灾害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灾害教育,除教授学生抗灾应灾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拥有强大的应对心理素质、熟练的应灾救灾技能以外,还应该利用灾害教育中蕴含的丰富精神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团结互助、危机意识、科学抗灾、斗争精神等思政教育方面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热爱祖国和家乡、敢于面对自然灾害并同自然灾害进行抗争的优秀抗灾救灾精神品质。此外,学校灾害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进而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将灾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同向同行,将灾害基础知识、应灾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三者协调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灾害教育的育人效果。灾害教育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绝非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高校等独立完成的,还需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学校开展灾害教育。一方面,学校灾害教育的规范化推进,必须适时进行制度设计与调整,合理的有力的教育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灾害教育的发展。因此,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学校开展灾害教育纳入法律的刚性约束当中,才能长期保证学校灾害教育的顺利开展,达到学校灾害教育的法制化。另一方面,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灾害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状态,灾害教育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学校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灾害教育,这就需要合理投入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为灾害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提供硬件和软件设施。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灾害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可联合教育系统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灾害教育基地,为学校灾害教育提供体验和实践平台。还可以开发灾害教育网站等学习资源,同时培养专业师资,开展灾害教育专项研究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在灾难磨砺中成长的民族。目前,各种自然灾害的爆发风险仍然存在,全社会应该汇聚合力,全面推进校园的灾害教育,共同呵护和助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危机情境下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VSZ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副教授;李浩楠,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灾害教育   学校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