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新时代青年群体奋斗观调查报告(2022)

主要发现:

· 在奋斗实践方面,新时代青年群体奋斗强度较高,奋斗强度自我评价得分为7.39分(十分制);九成以上受访者有着明晰的奋斗规划。

· 在奋斗观念方面,青年群体认可奋斗幸福观,六成受访者认可“只要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七成受访者在面对挫折时会反思自我、继续奋斗,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内卷”是一种非理性竞争行为。

· 青年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奋斗动力不足和奋斗精神被消解的问题。“向上流动渠道不够通畅”等生存发展困境、疫情期间的“裁员潮”,以及“躺平”“摆烂”等网络话语的流行,都会对当前青年群体奋斗状态产生影响。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对青年群体而言,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迈向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新时代青年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坚定正确的奋斗观念。当前,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奋斗观念如何,有着怎样的奋斗目标,如何看待奋斗中的竞争与挫折,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青年群体的奋斗状况和奋斗观念,2022年3月26日—4月4日,人民智库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号,面向广大青年群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1790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61.1%,女性占38.9%;85后(1985—1989年出生)占18.4%,90后(1990—1994年出生)占37.2%,95后(1995—1999年出生)占31.1%,00后(2000年及以后出生)占13.3%*;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职中专、大专、本科、硕博研究生的分别占2.8%、19.9%、30.4%、39.1%、7.8%。

青年群体在个人奋斗实践方面,奋斗目标多元,有着清晰的规划,且奋斗强度较高

奋斗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所谓奋斗,就是为实现既定的理想或目标进行的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青年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时期。青年群体保持奋斗的人生底色,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而且能够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积极向上的奋斗状态,既要有合理的奋斗目标,也要有科学的奋斗规划,还要有持续的奋斗毅力。

在个人的学业、事业中投入最多精力的青年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外观形象。新时代青年的个人追求具有多元性,反映出不同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数据表明,30.4%的受访者在个人学业或事业上投入了最多精力,21.9%和21.2%的受访者在个人身心健康和外观形象上投入了最多精力,还分别有14.4%、9.1%和2.5%的受访者在社交和婚恋、家庭事务、社会事业和公益慈善中投入了最多精力(见图1)。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不再是青年群体的唯一追求,强壮的体魄、得体的仪表和良好的社会关系都可以是青年的奋斗追求。

7

整体上看,青年群体对自身奋斗强度的评价较高,且有清晰的奋斗规划。调查表明,受访者普遍认为自身当前的奋斗强度较高,奋斗强度自我评分为7.39分(十分制),其中男性受访者为7.45分,女性为7.29分。在受访者群体中,有16.5%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奋斗强度非常高(10分),有54.4%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奋斗强度较高(7—9分)。而当问及“如何看待奋斗和休息娱乐的关系”时,有83.0%的受访者将奋斗看作第一位,14.9%的受访者认为“事业奋斗和享受生活同等重要”,仅有2.1%的受访者认为“享受娱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此外,青年群体对个人奋斗普遍有着清晰的规划,仅有3.9%的受访者没有奋斗规划,有短期规划(一年内)、中期规划(二至五年)、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分别为16.4%,41.8%和27.0%,还有10.9%的受访者既有短期奋斗规划,也有中长期奋斗规划。

从职业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者群体自我认知的奋斗强度最高,学生群体最弱。依据青年与所在组织(学校、单位)的关系和单位性质,学者廉思将青年群体划分为成长性群体、内生性群体、建制性群体和原子性群体。调查数据表明,作为原子性群体的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自我认知的奋斗强度最高,为7.67分。该群体的收入与个人奋斗强度高度相关,例如青年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其收入与每日的接单量高度相关,因此这一群体中也存在普遍的自发性过劳现象。作为建制性群体,企业员工的奋斗强度自我评价第二,为7.44分。该群体成建制就业于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奋斗强度低于原子性群体,但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加班、“996”等现象。作为内生性群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奋斗强度自我认知得分为7.41分,排名第三。作为成长性群体的学生群体的奋斗强度自我认知得分最低,为7.08分。

青年群体在个人奋斗观念方面,认可奋斗幸福观,能正确面对奋斗中遇到的挫折,但反感 “内卷”现象

青年群体有怎样的奋斗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其劳动观、成败观、竞争观、财富观都会对奋斗状态产生影响。探究青年奋斗状态背后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因素,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什么样的奋斗观念塑造了青年群体当前的奋斗状态。

社会焦虑感是促使青年群体高强度奋斗的重要动因,也使青年群体在选择工作时更加务实。调查显示,有73.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节奏很快,需要一刻不停地奋斗”。同时,当问及“是否有‘35岁焦虑’”时,有5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29.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只有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焦虑或从不焦虑。可以看出,社会焦虑感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

青年群体认同奋斗幸福观念,希望通过自我奋斗取得收获。一方面,青年是否愿意奋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信奋斗能够带来美好生活。调查表明,有62.4%的受访者非常认可或比较认可“只要奋斗就能实现目标”,说明大部分青年相信奋斗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年不再完全相信奋斗的作用,将奋斗视作无用功的现象也应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奋斗过程本身也会让青年产生有意义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数据显示,有71.7%的受访者认为“啃老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应该通过自我奋斗取得收获”,有64.8%的受访者“更看重奋斗过程而非奋斗结果”。

青年群体能正确面对竞争过程中的挫折,反对“内卷”“奋斗逼”等过度竞争现象。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挫折感成为青年群体在竞争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如努力复习却没过考研复试分数线、应聘岗位连连碰壁、工作无法达到预期要求等。不过,当代青年群体对竞争过程中的挫败感能够予以正确对待。调查表明,有73.9%的受访者表示“面对挫折,我会反思自我、继续奋斗”。此外,有50.7%的受访者认可“公平的竞争,会给我打败对手的机会”,有50.8%的受访者认可“竞争可以激发我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互联网行业“裁员潮”,“躺平”“摆烂”等网络话语的流行等对当前青年群体奋斗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青年群体认为自身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自身奋斗状态的主要原因。当问及“影响自身奋斗状态的因素”时,超半数受访者认为“自身经济条件”(55.1%)和“社会环境”(53.0%)是主要影响因素。自身经济条件对青年自身奋斗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自身生活环境不够优渥会激发部分青年群体的奋斗欲望,促使他们发奋图强,为实现自身美好生活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处在结构性不利地位,也会让部分青年更容易在遭受挫折时选择自我边缘化,放弃奋斗追求。

当前互联网行业出现“裁员潮”对当前青年群体奋斗状态产生较大影响。当被问及“您认为下列热点时事中,哪些会对青年奋斗状态产生影响”时,55.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大厂出现‘裁员潮’”影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受“裁员潮”影响,47.8%的受访青年将“工作稳定”作为择业首选标准,其次为“收入较高”(47.4%)、“发展前景好”(42.0%)。

8

“躺平”“摆烂”等网络热词的传播对青年群体奋斗动力产生消极影响。47.7%的受访者认为“‘躺平’‘摆烂’等话题引发热议”对青年的奋斗状态影响较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现实生活压力,部分青年群体认为仅靠个人能力难以改变现实环境,因此选择降低预期、逃避竞争。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以此类“热”词为主题进行创作,使“躺平”“摆烂”进一步成为舆论热议焦点,引发更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效仿,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青年群体的奋斗动力和奋斗精神。

“躺平”正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反映出青年群体“表达诉求”“释放压力”“失望逃避”的社会心态

继“佛系”“内卷”后,“躺平”成为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间快速流传开来,并迅速“出圈”,引发更广泛社会群体的讨论和回应。面对高压的工作状态和生活难题,青年通过分享观点寻找共鸣、舒缓压力,同时通过特别的表达方式发表意见,呼吁社会关注青年境况、回应青年诉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还有部分青年口头上选择“躺平”,实际是选择休整反思,重新规划奋斗方向,为下一个阶段的奋斗做好充足准备。

大多受访者认为向上流动渠道不畅、贫富差距加大等因素是引发青年“躺平”的重要原因。“躺平”现象及其所反映的青年心态,是观察和理解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本次调查发现,当被问及“您认为引发‘躺平’现象流行的社会因素有哪些”时,57.4%的受访者认为是“向上流动渠道不够通畅”,55.2%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是因素之一。当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传统产业人力资源过剩,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高学历”与“高收入”、“多付出”与“多收获”不再有必然关系,使部分青年群体被剥夺感、不公平感增强。

部分受访者认为“买不起房”“就业难”等生存发展困境、“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是引发青年“躺平”的主要原因。49.3%的受访者认为选择“躺平”主要原因是青年群体面临“住房、就业等生存难题”。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近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加剧了青年群体的焦虑、不安情绪。北上广深等城市高昂的房价、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落户难等生活压力加重了部分青年群体肩上的重担,使部分青年自信心水平降低,奋斗动力衰减。此外,34.2%的受访者认为青年“躺平”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青年在此工作状态中不断透支身体健康、牺牲休息娱乐时间。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稀缺的资源,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部分青年可能在无奈、沮丧后选择“躺平”。

多举措解决青年奋斗动力不足和“躺平主义”问题,培养青年奋斗精神

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培育新时代青年群体奋斗精神应当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针对年龄、性别等就业歧视问题,应及时开展反就业歧视立法调研,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角度规范就业歧视现象。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制度资源,积极启动现行法律工具,破解就业歧视难题。

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向上流动通道变窄令青年产生奋斗无意义观念,奋斗欲望衰减。要让年轻一代多奋斗,就应令其看到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青年人创造致富机会。一方面,要为青年创造多元化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原则,进一步完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和薪酬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技术、知识、数据等要素在参与初次分配时的比重。

关注青年群体利益诉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都会让青年产生无力感和焦虑感,影响青年的奋斗状态,从而使青年群体中出现“三和大神”这样的低欲望、不奋斗的青年。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修建青年公寓、保障性住房,保证城市住房供给,为青年人奋斗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机关、企业、社区、群团组织等主体要做好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回应青年诉求,帮助青年更好地进入工作,融入社会,让青年在奋斗的过程中更无“后顾之忧”。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当前人才结构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要求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一定程度上消解青年群体的奋斗动力。需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深化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健全学科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专业教学标准随职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佛系”“躺平”等话语更多是青年群体自嘲与释放压力的出口,应允许青年群体在网络上适当宣泄负面情绪,舒缓自身压力,同时应及时关注、回应青年诉求,避免极端、消极的网络舆论发酵升级。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年群体针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制造冲突矛盾,炒作争议话题、扩散非理性情绪。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宣传引导,以青年群体喜爱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摆脱“躺平”的心态,在奋斗中激活人生动能,找寻人生的价值坐标。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哲、单宁】

责编:蔡圣楠/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