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的战略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发展,对我国科技发展理念、方向和路径做了系统性战略谋划与部署,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历史性、系统性和格局性发展,引导我国科技创新实践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战略导向、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有效市场、坚持深化改革等一系列科技发展理论与经验。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基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国内外环境展望了下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向与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科技发展 自主创新 需求导向 战略导向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科技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新的发展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国科技发展方向、理念和路径做了系统性谋划,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系统性和格局性跃升。

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对我国科技发展方向、理念与路径做了系统性战略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国科技发展方向、理念和路径做了系统性谋划。

牢牢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面向人类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站在推动人类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强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在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当前数字化发展浪潮,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积极推动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加速了创新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在创新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必须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六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丰富了创新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支撑。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一直强调关键技术“要靠自己”;基于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一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要靠自己”,“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努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致力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进行了深入思考部署。如,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强调加快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在加大对战略人才力量培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指明了方向。

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全面创新和系统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站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发展和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面创新和系统创新。如,在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上,指出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服务与引导作用,“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在科技人才使用上,指出“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科技任务组织上,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与战略部署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系统性和格局性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人民能力显著提高。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国家创新力测度与国际比较报告显示,我国国家创新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3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创新实力与创新效力稳步上升。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我国科学创造力水平在35个测度国家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29位上升至第19位。这一期间,我国科学创造实力和科学创造效力均获得较大提升。技术开发水平优势明显:国家创新力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技术开发力在35个测度国家中位居第5位,较2012年的第19位上升14个名次,是这一时期35个测度国家中上升最快的国家。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全球“领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物理、化学、量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全球“领跑”型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一是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提升明显。2021年,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学等12个学科,我国高水平学术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两位。二是部分原创性成就全球“领跑”。如中国科学院就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高,战略高技术取得多方面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高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一批世界级成果。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分辨光刻机、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高性能特种材料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有效保障了产业链安全。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四”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的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万米全海深谱系化探测。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和盈利能力提升以及我国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一是企业创新活力和盈利能力提升显著。2020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高达全国总额的76.4%,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企业已经站稳创新主体地位。二是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明显改善。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领域的一批高端品牌也走向全球,高速铁路、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全产业链优势。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科技服务人民生活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的科技支撑能力,持续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科技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7天之内分离病毒毒株,短短几个月的实践就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并开展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有效支撑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水污染治理技术有效支撑了太湖、京津冀、三峡库区、淮河、辽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技术为土壤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有效地支撑了人民高品质生活,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

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丰富了国家科技发展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与战略部署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战略导向,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有效市场,坚持深化改革等一系列经验,丰富了国家科技发展理论与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关心我国科技事业。从“两弹一星”到航母下海,从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到人类基因组测序,在我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中央在尊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的“站位高”优势,通过系统谋划、全面部署、高效组织,有效支撑了我国在短时间内取得“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坚持需求导向,是我国科技事业成效卓著的源泉。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有利于聚焦国家急迫需求,能够及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技术挑战,对于切实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党中央坚持围绕“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绿色低碳等战略的重要支撑。确切的技术需求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攻关方向,使科研人员能够快速聚焦到关键核心问题上,实现科技事业短期间取得成效。

坚持战略导向,是我国科技事业安全发展的支撑。战略导向的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通过紧抓重点、前瞻布局,有利于在关键领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服务人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把科技安全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亲自对科技、产业、国防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前瞻性战略部署,党中央组织实施了科技强国战略、非对称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一大批国家级战略。这些科技战略的组织实施,支撑了我国科技事业安全发展,对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独立自主,是我国科技事业自立自强的根本。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拿来主义”导向的科技创新难以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在增进对国际科技界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反复强调“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党中央做出了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这些重大举措产生的成效,铸就了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坚实基础,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有效市场,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一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党中央构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不断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新兴技术的产生。

坚持深化改革,是我国科技事业充满活力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出台文件最为密集的。在十年里召开的4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强调“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从“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到“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党中央不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加速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应用,不断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环境,为我国科技事业始终充满活力提供了根本保障。

习近平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将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向人民性、自主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变革性方向深度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科技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系统性谋划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全方位思考国家科技发展路径。

在发展目的上,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科技发展服务人民能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人民是创新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科技成果服务人民,坚持科技事业依靠人民。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围绕“四个面向”进行战略布局,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二是把人民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不断调动人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人民的创新智慧、能力和潜力源源不断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

在发展道路上,要坚持自立自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战略。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瞩目成就的关键。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大,这更加要求我们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实力的持续提升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始终坚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加强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新转型战略。二是始终坚持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三是不断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应用实践,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针对不同的技术领域、技术特点和技术发展阶段,探索多种新型举国体制的组织方式。

在发展布局上,要深化战略导向,不断健全国家科技安全战略体系。当前,在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关键领域,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我国还面临不少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深化战略导向。一是加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战略科技任务布局,有效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战略任务攻关能力。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安全问题,加强预见性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不断凝练科学问题,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项目,产出一批关键领域“杀手锏”技术。

在发展治理上,要强化系统观念,不断整合优化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协同推进人才、设施、主体机构、体制机制、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环境、系统反馈等多类创新政策,必须坚持系统导向。随着创新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丰富,创新发展政策措施也需要不断调整,因此加强政策关联性研究、制定整体性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对国家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在重大科技战略和举措实施中分工合理、功能互补。二是构建部门间多方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运行方式,建立健全信息交换机制,提高部门间协同性和政策联动性。三是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制定过程,确立由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决策的政策制定机制。

在发展环境上,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两个“驱动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注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指出“通过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支撑,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面向我国科技发展新环境和新需求,坚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间断,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组合拳”,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三是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下放科研相关自主权,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研究受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和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进展和前景研究”联合资助;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捷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

[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求是》,2022年第2期。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

[4]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5]《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6]陈凯华主编:《国家创新力测度与国际比较》,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

[7]《科技部:我国成为全球高质量科技论文第二大贡献国》,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7/27/1302435552.html,2021年7月27日。

[8]《中国这十年|中科院产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光明网,https://tech.gmw.cn/2022-06/06/content_35789901.htm ,2022年6月6日。

[9]《中国这十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22/06/06/ARTIXvesrD39EHMEfd334fN7220606.shtml,2022年6月6日。

[10]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9月11日。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S&T Development

Chen Kaihu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 development. He has made systematic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s of its guiding concept, directions, and paths which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its historical, systematic, and patterned development and also formed a series of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including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o demands, to strategies, to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o effective markets, and to the deepened reforms in new S &T practice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President Xi’s Ten-year expositions on the S&T development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strateg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focus in the next stage based on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Keywords: S&T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ands orientati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deepening reforms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