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着力提升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的集中体现。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上,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消除;然而,相对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要求我们进一步巩固农村精准扶贫成果,不断将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引向深入。加强对农村贫困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于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贫困群众的素质能力

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应当聚焦于如何提升贫困群众的素质能力。为此,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补强师资力量,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办好乡村中小学。第二,要优化贫困群众劳动力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着重做好农林牧渔等专业技术培训,促使贫困群众普遍能有一技之长。第三,推动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有关政策落地。支持组建专业合作社,支持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支持贫困群众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农村产品,树立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推广农村产品,或者以消费扶贫、以购代捐、长期订购等方式拓宽助农渠道。第四,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积极为其推荐合适工作岗位或者设立扶贫专岗。

加强宣传引领,激发贫困群众的精神动力

贫困不止于物质贫困,还有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指贫困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精神动力。贫困群众要想脱贫致富,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如果仅依靠国家扶持、政策兜底,必然难以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领工作。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入户宣讲政策等方法,形成“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致富光荣”的精神面貌。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正能量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贫困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要激发其精神动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并外化为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杜绝“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防止返贫;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当加大政策兜底的保障力度,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最低生活保障享受家庭成员、加大走访慰问力度等。促使贫困群众形成劳动面前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杜绝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之风。另一方面,应当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生活品质,促使其形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增加公共场所活动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如秧歌、舞狮、划龙舟、戏曲表演等,提升贫困群众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强化基层建设,提升基层工作的质量

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组织是“桥头堡”,基层干部是“排头兵”。第一,大力健全建强基层组织。要强化用人标准和责任担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思想。第二,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培训等方法提升基层干部的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督促基层干部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基层干部要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施以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基层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及时了解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同贫困群众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将灌输与疏导有机结合,防止和化解群众的误解心理,为实施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最后,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正向激励机制。一是拓宽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加大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二是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工资待遇,加大地区补贴力度;三是突出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现和任用担当作为者,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景德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法学博士 曹志瑜)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