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两山”理论孕育地福建将乐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

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在全国落地生根,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福建省将乐县作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于全县的发展建设之中,坚持绿色优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全面总结、梳理将乐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与特色做法,2022年3月13—14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生态环境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赴将乐县进行实地调研,触摸将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脉动,深入了解将乐县“两山”转化的新路径。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处武夷山脉东南麓,扼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全县共辖8个镇、5个乡,常住人口14.49万人。将乐为闽越地早期置县的7个古镇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将乐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称。“闽学鼻祖”和“程氏正宗”的杨时理学文化、古老传统的含云寺、正觉寺等祠庙文化、苏区文化、客家文化,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将乐三绝”擂茶、龙池砚、西山纸等极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擂茶广场铜雕擂钵和玉华洞导游图《玉华洞志》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擂钵和最久远的导游图。将乐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科学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转换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出了生态经济的累累硕果,探索出“两山”转化的“将乐经验”,让县域内的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

牢记嘱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在村部门口,习近平同志举目远眺,但见河水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他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彻底改变了常口村的发展面貌,也指导着将乐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室原主任、中央党校重大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谢志强教授指出,二十多年来,福建省将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常口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小山村发生了美丽蝶变;将乐县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将乐路径”,为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实践案例。

常口村的蝶变。常口村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带领全村人民做好山水田文章,积极探索如何将青山绿水转化为无价之宝,坚持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以强有力的举措保护生态环境,破解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难题,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2021年,常口村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比25年前分别增长了28倍和14倍,森林覆盖率达到85%,初步建成了人文、休闲和生态交织的城郊型美丽乡村。常口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常口村的蝶变,在于先进思想的指导,找到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转换器,很好地处理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将乐县的飞跃。25年来,将乐县深入学习领会“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等重要论断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践行绿色发展之路贯穿于每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将绿色生态创建工作列入每年重点推进的实事项目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将乐县县委书记刘润宇向调研组介绍,将乐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做好山和水两篇文章;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的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生态环境日益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两山”理论的孕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叮嘱带到哪里。1997年4月,在福建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05年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它们在思想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理念上是一以贯之的,都强调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财富,生态优势也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在“矛盾”中找到“统一”之法,在“对立”中找到“转化”之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占恒认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完全契合、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表达,将乐县以自己的方式贯彻执行这一思想,走出了自己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希望将乐县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更多的实践经验。

开拓创新: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保护与发展不是矛盾关系。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发展,而没有发展,保护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是对各级领导治理能力的考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认为,将乐县作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积极推动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多维度构建县域生态建设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在“治、引、融”三字上下功夫,创造性地破解了发展与保护的难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重拳出击,系统治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撑,需要开发建设,同时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进行开发建设。将乐县对于污染的企业重拳出击、严防死守,以发展的眼光、系统的思维、生态优先的理念大力推进发展升级,全方位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拆除违规洗砂点、河道采砂点,全面拆除小水电站,实现河道生态零破坏。二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目前集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率先实施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将农村污水收集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90%以上。三是设置生态保护防线、生态修复防线、生态治理防线,建立生态公益林林木砍伐“零指标”机制,建设河滨公园、生态景观,将金溪流域沿线72个村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产业升级,筑巢引凤。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将乐县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一是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轻合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20多家上下游企业,重点向5G通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六大领域发展,连续两次被授予“中国轻合金半固态产业基地”荣誉称号。二是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以“公司+基地+农户”“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校企合作”等模式推动产加销研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发展水美经济、引进体育赛事,依托金溪河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引进体育赛事、运动休闲等项目,积极扩大水美经济规模,打响体育之城品牌。

立足优势,全面融合。认清优势方能固本培元,对于将乐县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境内丰富、优质的生态资源。以这一特色优势作为支点,充分撬动养生、旅游、体育、研学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将乐多样化的生态产业布局。一是绿色融入生活,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和绿色出行,推进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化,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实现电动出租车全覆盖,绿色公交覆盖率达72%。二是文化融入产业,盘活县内的文物、古迹、民俗、地方传说、将乐窑、西山纸、擂茶等文化资源,推动客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杨时文化、霞客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商业等深度融合,开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三是多业态全面融合,将乐县充分利用优质的森林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林产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物理利用向化学利用转变,促进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体育游、乡村游等多业态融合。

累累硕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将乐县坚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的公共服务,强化生态品牌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大胆探索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和方法,及时总结生态产品转化的经验,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结出了生态经济的累累硕果。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部主任殷培红认为,将乐县通过发挥科技“点绿成金”的功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保值增值、推动生产要素下乡、构建生态产品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群众基础等举措,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县富民的经济优势。

强化生态品牌,拓宽增收渠道。将乐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也通过生态产品的品牌化运作,从山、水、林等资源入手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方式,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以龙西山、九台山、宝台山等为阵地举办国际越野挑战赛,以金溪河为依托举办皮划艇、水球、蹼泳等赛事活动,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爱好者及国际友人,推动城市体育消费,拓宽“体育+”发展路径,打响体育之城品牌,文化、旅游、经贸等产业得到同步发展。充分利用优质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康养绿色产业,2021年1—9月森林康养基地营业额12330.5万元,将乐县先后获得“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森林氧吧”等多项荣誉。将乐县县长陈羲表示,生态是将乐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一定要把生态理念树立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路径转化好、生态价值实现好、生态产品营销好。

探索转化路径,构建长效机制。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县富民的经济优势,需要持续练好自身“武功”,完善体制机制,找到持续转化的稳定路径,从而不断推动生态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乐县勇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水区”,从林权改革的单兵突破,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集成,再到“林票”“碳票”的制度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将乐县作为福建省“林改”的排头兵,率先推出了“林票”制度,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成立全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公司(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服务、碳托管和碳监测计量、碳金融服务等,将预期的林业收益量化,并设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市场化交易,实现“林票”变现,真正做到了变茫茫林海为“绿色银行”。为了进一步推动林业碳汇商品化、市场化,将乐县以常口村为试点打造“碳中和示范村”,在常口村发放了全国第一张“碳票”,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

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效益丰硕。将乐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其中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两项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2021年,将乐县生产总值180.48亿元,森林覆盖率高达81.2%,全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被誉为“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等20多项“国字号”荣誉。良好的生态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自2016年以来,将乐县已连续举办六届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四次全国蹼泳锦标赛、两次全国水球锦标赛、四届越野挑战赛、一次中国极限运动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并计划于2022年举办世界璞泳锦标赛。

三点启示:“两山”转化的将乐经验

作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将乐县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于全县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探索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协调并举的将乐经验。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可以概括为:遵循新发展理念、抓住四个结合、做到四个统一、实现两个转化。将乐县始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与党建引领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社区治理相结合、与产业联动相结合;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了执政理念与融合发展的转化、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转化。

调研组认为,将乐县生动践行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打造了“两山”转化的将乐样本,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党建引领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的力量。将乐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全局的作用,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将乐县不断创新、优化、深化党建运行机制,引领全县上下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将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以生态治理成效检验广大党员的初心使命。将乐县用好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镇村党委、党员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出一批党建品牌党支部。

生态优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乐县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本,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用心守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田”,努力做好山水田文章,画好山水画,坚持项目、效益、发展机会为生态环境让路成为将乐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坚决不能上,对生态有害的企业坚决不要。将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使将乐的生态产业大放异彩,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将乐县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招数多、方法精细巧妙、敢为天下先,建立了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改革探索经验值得宣传和推广。

价值转化是绿色发展的钥匙。将乐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20多年来,始终坚守“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围绕山水做文章、想办法、找出路,勇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水区”,以“机制活”带动“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把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让绿色变金色,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发展实惠。将乐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做到了厚积薄发,在林业改革、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地探索,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

4

【执笔:《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 陶建群;人民论坛网地方频道副主编 周艳】

责编:蔡圣楠/美编:石 玉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