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努力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这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抓住企业主体这一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持续推进绿色转型,广大企业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持续增加环保投入,创新环保技术,改善环保硬件设施,治污技术和治污能力显著增强。以传统工业大省山东为例,在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推进“四减四增”等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浪潮下,济钢率先关停650万吨钢铁产能,转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莱钢等在产钢厂纷纷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极大地降低了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据统计,山东“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18-2020年)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PM2.5)直接贡献率达37.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主体已经发展成为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的主力军。在取得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果还需巩固深化,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环境治理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特点而言,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为实现企业及社会的绿色发展,除遵守生态保护法律规范要求、增加环保投入、优化环保技术与硬件设施外,企业亟须提高其环保“软实力”,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最具“能动性”的人力资源,以期早日形成企业和社会绿色发展的长期驱动力,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能动性”的资源,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产,更具可塑性和延展性,也更具价值创造潜力。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使得企业“危”与“机”共存,创新性地对“人”实行绿色管理成为企业转“危”为“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源于“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招聘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增强既有员工环保知识和技能、将环保绩效纳入绩效考评系统、奖励员工的环保绿色行为等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组织的生态保护目标,关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维护,旨在通过系统且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帮助企业提升生态保护能力与绿色绩效。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主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企业整体生态保护目标,同时倡导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实施绿色招聘、环保培训、绿色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措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活动,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绿色发展目标。

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培育生态文化,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推动绿色发展要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为解决经济与生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传播和塑造的重要媒介。在环境友好型组织建设过程中,企业可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企业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积极诠释其绿色价值观。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绿色人力资源选聘体系传播生态文化、传递绿色价值观,招聘拥有绿色发展观念的员工,吸引与绿色价值观相匹配的潜在应聘者,扩充个人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员工数量;通过绿色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丰富员工的环保知识,熟练环保技能,加深员工对组织生态文化的理解,增强员工对绿色价值观的认同;通过绩效评估与薪酬管理等体系,约束员工环境破坏行为,激励员工参与环保活动,以绿色奖惩措施打造强组织生态文化,指导员工将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于日常工作与组织经营过程中。比如,建立三级产品品质管理体系,配套开展三级培训和管理活动,逐渐形成品管专业管理、重要岗位管理、全员质量卫生意识管理的三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得环保生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企业生态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积沙成塔,贯穿于每一个员工的日常生活和组织活动;润物无声,渗透于每一个员工的一言一行。企业应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将绿色价值观作为企业激励体系的风向标;不断宣贯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员工组织生活的角角落落;将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以实现员工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践行。

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目标合力,营创绿色组织氛围。对企业而言,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战略和各级目标体系有助于调动企业组织的细胞——员工的积极参与。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应将生态保护提升至组织战略层面,以系统思维协调组织多元战略目标,制定积极主动的生态保护战略,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并将绿色发展落实到人力资源活动的整个过程,营造绿色组织氛围;另一方面,为提高员工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可将绿色目标分解到组织各个层次,加强对环境目标实施情况的执行监督,并将组织的绿色支持蕴含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激发员工的绿色创造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了个人目标与企业环保目标的结合,团结个体力量,在互动和沟通中形成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的环保合力,共同推进绿色组织、绿色氛围的建设。比如,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推进绿色环保,重视绿色创新,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把员工作为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主体力量,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企业建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在内容上具有独特性和可视性,在实践上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以表明企业上下管理的共识性和公平性,进而推动生态保护与治理发展成为全员活动。企业应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为实现组织凝聚、上下团结的重要举措,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共同的努力。

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健全环保制度,强化绿色行为规范。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拥抱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以更加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姿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贯彻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环境管理的吸收和融合,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需将资源损耗、环境损害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纳入部门、员工考核体系,建立体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目标设定、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以发挥该制度的动力作用;执行过程应发挥企业连接各职级、各部门,联系各职工的职能优势,传播组织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员工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同时传递环保制度的严肃性,强化绿色行为规范,引导企业上下树立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比如,有企业在实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机制,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主张打好“三张牌”,端正态度,打响环保思想“头牌”;立即行动,抓好环保落实“主牌”;从严问责,亮起环保监督“红牌”。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机制培育的好不好,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统一激励与约束,强化系统谋划和内容设计,确保执行力度,维护制度权威,才能形成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作者:唐贵瑶,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全球战略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方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