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发挥职能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北京市海淀区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结合“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采取系列有效举措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着眼乡村振兴“政治性”要求,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组织保障。把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纳入乡村振兴“大盘子”,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工作,健全配强组织保障。建立规范性律师行业党组织155个,现有正式党员2300余名;建立镇、社区(村)人民调解组织83个,现有人民调解员562人;成立海淀区行政调解委员会,并在全区7个镇政府均成立行政调解组织。明确了各党组织工作任务、党组织负责人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职能和工作职责,做到了任务、工作、责任到位。二是突出解决各类纠纷民生难题。各级党组织视“两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敏感时期矛盾纠纷专项排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持大事大抓,专题研究部署、专门下发文件、专人定责落实。2022年1月5日到3月17日,全区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17376次,排查并处置矛盾纠纷隐患12件。2022年1至4月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人民调解各类纠纷457件,调解成功423件,调解成功率94.95%。三是倾力打造乡村振兴党建样板。通过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了解困难家庭的子女教育、生活起居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慰问等36人次,并通过消费帮扶、产业帮扶等举措,推进乡村振兴的区域联动,打造乡村振兴的“海淀律师党建样板”。

二、着眼乡村振兴“专业性”需求,坚持发挥指导服务作用

一是加紧出台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制定《海淀区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海淀区行政调解工作考核制度》等行政调解文件以及《海淀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等文件,为深入开展“法治扶贫”,实施律师助力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优质高效、精准普惠的法律服务等提供了依据。二是加大村居行覆盖力度。大力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全区656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支持引导每位村居法律顾问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参与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举办一场涉农法律咨询,较好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普法和咨询工作。引导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提高乡村普法程度。帮助乡村开办“乡村振兴法治课堂”,培养乡村法律实用人才,打造村居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涉农法律咨询,排查化解村居矛盾纠纷。2021年来,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542次,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43384人次。推动“法治体检”服务进村企,聚焦农业农村重点产业项目,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乡村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优化乡村企业营商环境。

三、着眼乡村振兴“刚需性”诉求,坚持发挥精准对接作用

一是推进硬件配备到站。为每个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一体机,方便群众在一体机上实现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申请及法律咨询在线申办,积极推动“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实现就近办、马上办、优先办的服务理念。二是推动需求精准到村。律师事务所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法律服务需求,对村“两委”换届、乡村规划建设、土地承包流转征收征用、村规民约制定修订、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信访处置等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三是推行优质服务到民。利用互联网远程可视法律咨询平台、微信等方式,在线提供法律咨询,让乡村群众都能享受到“看得见、用得上、摸得着”的法律服务。优化整合各镇、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依托司法所、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基层公共法律站、室建设全覆盖,安排调解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法官定期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完善线上服务,通过“12348”热线、社区(村)微信服务群等方式,及时响应群众法律咨询,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咨询法律问题,申请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业务。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只有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才能夯实法治社会的根基,筑牢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作者:邓志文,北京市海淀司法局)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