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百姓家门口 绽放文明花

——吉安市青原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的探索与思考

青原区自列为全省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县(市、区)以来,按照阵地建设规范化、队伍培育多元化、服务项目精准化、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四化”工作路径,坚持“一把手”主抓、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一揽子保障,创新推进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一、文明实践试点的做法及成效

(一)规范化建阵地,将文明实践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坚持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线上线下建管阵地,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线下阵地全覆盖。在解决基层阵地“铁将军把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的同时,注重因村而异,利用闲置的校舍、老“村部”、祠堂、旧民房等场所整合、改造、建设活动阵地,变散为聚、变闲为用,并把阵地整合的触角延伸到学校、园区和景区,实现线下阵地全覆盖。目前,全区共建有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3个。线上阵地全畅通。提升区文明实践中心联动指挥功能,在全市率先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指挥平台,联通江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点单系统、学习强国平台和区融媒体中心,实现对志愿服务的流程化、规范化、闭环式管理,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资源互通互融、全民共建共享”的志愿服务网络。

(二)多元化育队伍,将文明实践力量延伸到群众当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拥有强有力的志愿者队伍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前提。打造志愿“主力军”。坚持一个中心多支队伍齐头并进,构建以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各地各单位及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的“1+10+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常驻”的格局,全区志愿队伍达到248支,注册志愿者4万余人。成立服务“常驻队”。充分激活农村各类志愿力量,组织引导各级“青原好人”、乡贤能人、退职干部及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对象自觉参与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一批以村民为主体的“常驻”志愿服务队伍,涌现出了杨慧芝、夏淑英、陈小青、曾广东、白保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志愿服务领头人。

(三)精准化设项目,将文明实践服务送到群众心坎。通过上门问需设计项目、结合职能下送项目、因地制宜开发项目等方式,共分类分层分众设置文明实践项目9大类111个。围绕这些项目,实行“常态派单+个性点单”,探索建立了符合多元化需求的“量贩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外卖式”以及契合个体化需求的“小灶式”“三配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实现单向“送服务”模式向双向互动“你点我送”“你需我供”的模式转变。开展“量贩式”配送。区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功能强大的“中央厨房”,优化整合各类文明实践资源,精心制定通用“菜单”,以便捷、健康、多元的“量贩式”配送至各志愿队伍,以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为群众送去“文化盛宴”和“精神大餐”。开展“外卖式”配送。由区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各志愿队伍,以“关爱到家,上门服务”的“外卖式”配送方式,为群众送去各类精心周到的接地气暖民心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小灶式”配送。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平台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接受习惯,无缝对接群众需求,以“小灶式”配送方式精细服务,开展“点出你的需求、亮出我的服务”个体活动,组织志愿队伍和群众开展“面对面”“一对一”文明实践活动。

(四)常态化强实践,将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到群众日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在实践,贵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开展“党员红”引领活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区、镇、村三级书记带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并将文明实践活动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层党建活动结合起来,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常态化工作结合起来,以“党员红”引领全区“志愿红”。开展“四季歌”主题行动。积极组织实施“春风”“夏凉”“秋实”“冬暖”“四季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做到年年有计划、季季有主题、月月有策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动,文明实践“花开四季”,切实把理论传到基层末梢、把志愿带进千家万户、把文明送进百姓心田。探索“五联共”实践模式。探索资源联用共享、组织联手共建、服务联动共为、平安联防共创、爱心联谊共助的“五联五共”模式,推出一批有温度的文明实践项目,以服务品牌的向心力提升文明实践的凝聚力。“东固红歌会”是全市唯一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交流的活动。

二、文明实践试点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坚持“天线”与“地线”相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千家万户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转换话语系统,融通理论话语与百姓话语,坚持把“大主题”做成“小切口”,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进”的基础上解决“深”的问题,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彻,把党和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讲明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寻常百姓家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同时,要接地气,进一步优化“三配送”服务模式,既由文明实践中心“端菜”,又由基层群众“点菜”,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盼、最急、最忧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启示二:坚持“有形阵地”与“思想阵地”相连,把文明实践阵地用足用好。阵地平台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找准切入点,把人拉进来;增强吸引力,把人留下来;触动共鸣点,让心住下来”,既要建好方便群众集聚开展活动的“有形阵地”,更要筑好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阵地”。要立足“聚人气”优化平台建设,把群众集聚的地点建设成工作站点,把方便群众开展活动的地点完善好,打造好阵地平台,让活动场馆成为群众常常想去、常常想留的幸福家园;要立足“聚人心”增强阵地意识,把文明实践阵地建成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要立足“互联网+”创新工作载体,用好区文明实践中心指挥平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群众“云相连”,把文明实践从指尖送到每位群众的心间。

启示三:坚持“志愿者”与“志愿服务项目”相连,让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常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关键要把志愿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志愿服务项目先孵化再招募,志愿服务者先培训再上岗,同时对志愿服务队伍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要深化做实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常驻”等多元聚力的队伍机制,坚持党员带头,以身作则当好文明实践志愿者,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要积极探索实施组织结对、社团结亲、村居结盟的“三结”模式,实行百个机关党组织、百名机关干部、百支志愿队伍与百个村级文明实践站进行结对帮扶,调动全区资源与力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使各级机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全面实现资源力量的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启示四: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主体”相连,让文明实践机制持续永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效工作、长期事业,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建立科学有效制度,让政府来引导,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要健全责任体制,厘清责任链条,区文明实践中心把重点放在统筹规划活动、整体设计项目、培训队伍骨干等方面,镇、村实践所(站)重点以开展活动为主,形成以责促行、以责问效、上下贯通、梯次接续、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要完善运行机制,细化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绩效评价等运行办法,既在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动作,又在绩效评价中鼓励做优自选动作,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政府引导政策体系,出台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嘉许礼遇办法》等文件,激发内生动力。要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将文明实践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察、高质量发展考核等内容,力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力有效深入推进。(作者系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莉]